标签:
杂谈 |
南北朝的后三国时代,在多少人心里是风起云涌的时代。其中犹以侯景乱梁一段最引人注目,东魏、西魏、南梁,三国都被波及其中,无一例外。以侯景事件为焦点,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其中多少帝王将相身死而灭国。
人物:侯景
侯景,字万景,是个鲜卑化的羯人。出身于怀朔镇的镇兵,也做过功曹史这样的低级官吏。在北魏末年的六镇之乱中,比较上进的侯景投靠了尔朱荣。
尔朱氏被铲除,侯景又凭着同是怀朔镇兵,一同经历过六镇之乱的关系投靠了高欢。刚开始,侯景应该是比较巴结高欢的,因为这时候高欢势力大,他要借助高欢来膨胀自己的势力。

事件前因:辅国权臣大丞相、渤海王高欢对侯景的拉拢太甚。侯景比较轻狂,自恃有势力,心里不把高氏父子放在眼里。这是侯景叛魏乱梁的前因。
高欢刚开始也很重用侯景。因为这个时候高欢虽已经成了辅国的重臣,但势力远远还不够大。洛阳显贵、世家大族门阀对镇兵的鄙夷,洛阳庙堂之臣对这个外来、从天而降的操纵者的暗自反感,还有元氏皇帝、宗室对他想加诸摆布的反抗,这都是高欢面临的问题。所以高欢势必会拉拢一切对他有利的势力,哪怕这人可能目的并不单纯。
《南史*侯景列传》里说,景以众降,仍为欢用。稍至吏部尚书,非其好也。
但是侯景的态度是,每独曰:何当离此反故纸邪。
表面上说,是不习惯、不喜欢这故纸堆,但是也可理解为侯景的不满足。
高欢的态度是,寻封濮阳郡公。
也可能正是高欢的这种态度,让侯景心里生出更多的不满。只要一满就是利益拉拢,从关系学的角度看,这很不明智。
对于高欢,侯景是一时半刻不敢有什么异心。但是对于高欢的继任者,世子高澄,侯景一点也不掩饰轻蔑不屑。

《北史*齐本纪上第六》:侯景素轻世子,尝谓司马子如曰: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子如掩其口。至是,世子为神武书,召景。景先与神武约,得书,书背微点,乃来。书至,无点,景不至。又闻神武疾,遂拥兵自固。
《北史》里说司马子如“好交游豪杰,与高祖相结托,分义甚深”。
司马子如和高欢不是一般的关系。甚至不是分义甚深这么几个简单的字能解释的。比如在世子高澄与庶母、高欢的妾室郑大车有私情的时候,高欢怒而欲废世子。
娄妃想到的是去向司马子如救。娄妃的心机,绝不会随便找个人相托,也可见娄妃深知司马子如和夫君高欢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所以才会把这么危急的事托给他。
果然,司马子如很容易就把这件事给解决了,高澄的世子位保住了。这种后宅家事司马子如都能干涉,足见他在高欢心里的地位,以及和高欢、高澄父子的亲密程度。
说了这么多,奇怪的地方在于:侯景也是个聪明人,他当然也知道司马子如和高氏父子的亲近,怎么就敢把他对高澄的不满公然露出来呢?更像是借司马子如的口传话给世子高澄听。
或许这是他自恃自己势力大,高氏父子不敢把他如何,他以此来辖制,希望换取更多的优厚条件。还有也说不定在心里想过,高欢死后他能凌驾于高澄之上。

局势危急:高澄接任了东魏的辅国之权,成了东魏有实无名的主人。但是他要面临的困难更多,这给了侯景可趁之机。
公元547年,既东魏武定五年,高欢死了。
《梁书*侯景传说》:及神武疾笃,谓子澄曰:侯景狡猾多计,反复难知,我死后,必不为汝用。
高欢在临终时和儿子嘱咐这事,可见侯景一直是他的心病,他也知道侯景不是甘心低服为所驱使的。他担心儿子镇不住侯景。
《北齐书》里说,神武谓世子曰:我虽疾,尔面更有余忧色,何也?世子未对,又问曰:岂非忧侯景叛耶?曰:然。
父子相通,高欢看出来高澄的忧虑不只是因为父病笃,所以说有余忧色。
高澄虽然在此记载中话不多,但足见深谋远虑。父临终,他就已经想到侯景可能会叛乱。而且一定会大乱。如果是这样,就算他继任,能不能稳得住局势,能不能顺利接掌权力都是不一定的事。因为他要接任的是权臣的权力,不是帝王的名位。
权力的接掌比名位的继任要困难得多。但如果不能接过来权臣的权力,那么对所谓的心腹也就没有了什么约束力。反过来,没有人肯听之任之,为所驱使,权臣也就不是权臣。
好在高澄继任之后比较稳定,侯景没有可趁之机。

导火索:背书微点。
高澄不能让东魏起内乱。高澄刚开始写信召回侯景。《北史》说:景先与神武约,得书,书背微点,乃来。书至,无点,景不至。又闻神武疾,遂拥兵自固。
约好书背微点这个问题,其实高欢应该早想到过要交待给高澄。高澄也未必是真的不知道。是真不知道,还是故意知而不用?
《北史》写得简单,或者高澄也可能早就放了风去,只要侯景回来绝不能饶了他,暗中又在河南做好布置以防他变乱。
侯景真的是主动叛魏吗?
高澄的目的就是把侯景赶出东魏。
侯景也知道,他素来对高澄的态度,高澄心里都有数,如果他回去了,难免遭祸,索性借这个机会叛魏。
高澄如果有预为布置,他的目的是把侯景撵出东魏,那么侯景是不是被逼无奈?
侯景之前和宇文泰也有联系,只是宇文泰并不信任他,也不肯接纳侯景。以宇文泰的为人,这是说得过去的。
但是侯景也有自己的考虑。东魏无进图之机,西魏雄据一方,只有南梁可图。
梁国最初雄据江南和北朝对峙,后与东魏、西魏鼎足。梁帝萧衍之初勤政崇简,两魏分争,梁国外患暂息,于是流于安逸。萧衍后佞佛,费资甚巨,又亲小人远贤臣。及至后来干扰郡县,侵渔百姓。宗室王侯子弟不是骄淫就是怀有异心。没一谋国之人,梁国逐渐衰败。
侯景把三国的形势看清楚,他做了选择。降梁,然后利用梁对峙东魏。
高澄把侯景这个祸患请出东魏,不使魏内乱,既便有争也是外线做战。果然在后面又使了漂亮的反间计,逼使原本进逼东魏的侯景返身乱梁。高澄由此而取江淮,立傀儡。重兵夺境,真正要取梁国的其实正是这位东魏的大将军。
请继续关注#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系列话题。
同名小说《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2月27日沅汰新浪微博首发,敬请关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