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新审视“匠人”智慧

(2013-04-22 21:46:49)
标签:

中国文化报

匠人

民间工艺

杂谈

分类: 已发表

    自宋代以来文人画掌握话语权之后,业余画家职业画家这两大群体便分道扬镳,渐行渐远,前者因而备受世人推崇,后者因而被贬为匠人。到了今天,技艺的无用论颇为流行,匠人”“匠艺”“匠气等词汇都含有贬义。

    其实,抛去文人画论里对于匠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放眼望去,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的认识本来是很丰富的。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释义为匠,木工也,保持着无感情色彩的态度。但是渐渐地,一方面匠作用以衬托文人阶层的高雅,一方面文人又以匠门弃材谦称自居;一方面以匠气形容作品多工匠习气,一方面又以匠心”“匠思形容精巧独特的心思。就连BBC发行的大师系列纪录片《Power of Art》(艺术的力量),也被国内翻译成《匠心》。

    中国古代艺术品流传至今最多的不是文人们的卷轴画,而是那些匠人制作的器皿、古墓壁画和建筑构件。英国美术史学家柯律格的《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一书,就大篇幅地探讨了明代匠人们制作的艺术品,无名的书籍版画插图、精美的雕刻工艺品、用于室内陈列装饰的景观画等。明代并不存在纯艺术工艺美术那样的简单划分,就像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宫廷画家也不是泾渭分明,即使是文人画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抒发胸中逸气的绘画而已,传统的艺术史研究往往忽略了那些匠人制作的艺术品。

    庄子曾讲过很多匠人的故事,庖丁解牛算是最为著名的了。庖丁展现的不仅仅是屠宰匠的技艺超群,还显露了技进乎道的智慧。而在另一个故事里,匠人石和徒弟看到一棵被人们当做祭祀神灵的栎树,高大而挺直,众人围观之,匠人却若无其事地走过去,徒弟觉得奇怪,匠人石却说这是棵散木(没有用的树),这棵树做舟会沉,做棺木容易腐烂,做器皿容易毁坏,做柱梁容易被虫蛀,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树神竟托梦给匠人石,说自己是以无用才得以生存下来,不然早已被砍掉了。在这个故事里,匠人是洞明人世哲学的智者,他深知有用无用可相互转化,就像人们常说的因祸得福、因福得祸一样,而有用会招来世俗之人的攻击,无用却能成为真正的大用之材。

    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工艺文化,但今天存在的文化断层危机却值得人们警醒。各种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传统的匠人成为了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有国家法律来规范,但这些似乎与当下的都市生活无关。在大众眼里,匠人依然是古老的匠人,对他们的关注更多是怀着猎奇的心态,或者只关注他们所做的那些具有商业价值的、炙手可热的宝贝。而民间传统文化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经验脱节,民间艺人也因为年事已高、门庭冷落、后继无人,传统工艺陷入濒临消失的困境之中。

    同样是面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日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日本,获得国家认可的民间艺人被称为人间国宝。这些人间国宝所传承的传统技艺是祖传几十年甚至有上百年历史,他们有自己的家庭作坊、家庭美术馆。传授绝技成为法律条文,他们有教授新人的义务,技术的创新传承是他们所推崇的。比如做传统民间工艺品,需要技术设计,还需要广泛吸收各类艺术的信息。他们坚守传统文化,再从现代艺术中反向思维,反思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民间传统文化?中国的匠人智慧在今天的运用,不是对传统死搬硬套的依葫芦画瓢,不是赶时髦的全盘否定,而是很实在、灵活的态度——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之根,新的文化创造形式既要依附于它,又要独立于它。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需要静心沉淀,在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里寻宝,重拾匠人的大智慧。

 

(已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3年4月21日第8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