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门展:与程鹏,李钢和苏志光的对话

(2010-05-08 19:16:19)
标签:

央美

实验艺术系

开门展

艺术家

访谈

小狼

校园

分类: 小狼对话录

时间:2010年422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工作室

采访人物:“开门展”参展艺术家程鹏,李钢,苏志光(为实验艺术系研究生)

采访者:捉不住的小狼


开门展:与程鹏,李钢和苏志光的对话
程鹏作品  (摄影:央美实验艺术系)

开门展:与程鹏,李钢和苏志光的对话

李钢作品                           (摄影:央美实验艺术系)

开门展:与程鹏,李钢和苏志光的对话

 苏志光作品  (摄影:央美实验艺术系)

 

 

小狼请问你们如何看待这种展览形式?

 

程鹏:我觉得它很好,能带来开放式的交流,但是发现观众其实也不与你怎么互动,他们还是有一种惯性在里面。我们也有惯性。这是对展览整体来说,对于我自己来说,因为我没有完整的作品呈现,都是一些零碎的想法和方案,所以我与观众没有太多交流。

 

小狼:你不是在做他们的助手么?(指的是程鹏一个证明自己的小作品)

 

程鹏:那只是其中的一个。因为我的很杂很碎,我没有什么具体作品,也没跟观众交流,观众也没有跟我提出多少问题和建议,所以我一直在那里,和平时一样。但我觉得这个状态挺好的。

 

小狼:大家都还没适应这种方式。

 

程鹏:对,可能有些细微之处还没有打开,没让人看到。

 

小狼:那你怎么认为呢?

 

苏志光:跟上班似的吧。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吧?

 

程鹏、李钢:对。

 

苏志光:到点去了,一闭馆就走了。

 

小狼:那对你创作的影响呢?

 

苏志光:以前创作因为也有老师在旁边指导,出点作品,所以说也不会反差特别大。只不过现在老师换成观众了。但是观众刚进来也不明白,走一圈就走了——他们来找作品,没找着。我没发现多少人很仔细地观察每个人的思路。其实这种时候观众应该是问艺术家,真是理解这种展览形式的话,或者有兴趣的话,可以与艺术家进行直接的交流,问一下你想干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问题都没有,或者找不着艺术家了。观众不知道这是一个布展人员,还是艺术家。

 

小狼:我们同学也有这种想法,说没看见艺术家,好像还在布展。

 

苏志光:穿统一的制服会比较好。

 

小狼:或者戴一个牌。

 

苏志光:挂个小牌,写着“作者”。

 

小狼:那你如何看待这种展览形式?

 

李钢:我觉得这种展览形式在我们这个阶段是很有必要。能够看到大家对作品的一些意见。但是有些意见,只是意见而已,不能全听,你听的话,只能是迎着大家的想法去做,最终找不到自己。这其实也是对艺术家心智的一种考验吧!在以前做作品的时候,我的感觉都是很松散。但这次就像小苏说的,就像上班一样,早9点晚5点,你必须把时间安排得很紧密,从写方案、到材料收集,然后实施。一步一步都要有时间计划。在这次展览中,我个人觉得收获挺大,也从中改变了一下以前的创作方式。在以前的展览中,布展是看不到的,这次以开门的方式让观众也参与进来,不仅可以参与布展,而且还可以给作者一些意见。感觉就像很多人监视着你,把你的好与不好全部都显露出来。刚开始觉得不自然,慢慢的,感觉挺好玩的。

 

小狼:是不是存在一个底线问题,观众的意见与你的想法产生冲突?

 

李钢:是吧!这冲突都应该有吧。比如我做一道菜,我的目的就是把它做出来然而有的观众觉得你的菜含有维生素比较多,应该把它做成沙拉,其他人觉得应该吃得比较刺激,所以要加点芥末,什么的。如果都采取的话,就会变成大杂烩,乱七八糟。而有些意见就像你切菜时的刀法一样,讲究与菜的协调性。这种意见应该考虑。毕竟观众也是你的老师嘛。

 

小狼:那你们觉得呢?如何把握这种尺度?

 

苏志光:就是听与不听?

 

小狼:也不完全一样吧。

 

程鹏:就是听与不听。

 

李钢:对。

 

苏志光:观众是刚来的,甚至他都没怎么思考,他就凭一个感觉告诉你,你为什么不这样做?为什么你那样做?这种意见就完全靠自己判断,你得帮他想为什么。他说也可能是乱说,或者很感性地说的,但是咱们不是强调理性么?我觉得观众意见的强度比老师提的意见弱多了,只不过是一种不同声音,质量不一定就很高,你要说开放展览重点是得到观众意见的话,我觉得不是特别理想。除非观众质量很高。但是一般观众都得试探试探才能说几句。他可能试探之前就走了。他不是专门来提意见,也没想过会要提意见。这样的话,他的价值在哪里呢?正像李刚说的。这些冲突不是发生在观众和艺术家中间,是发生在艺术家自身。在这样的环境,他可能会不自在。或者跟以往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也不一定是观众产生的,只不过观众作为一个角色参与到过程中。

 

小狼:你之前说过,有这种东西,会把那种很神秘的东西抽掉,把一些艺术家最本质的想法弄出来。

 

苏志光:对于这个艺术家本身而言,不再依赖这种神秘感。不能再依赖的时候,你拿什么给观众?艺术作品可能是很多东西组成的,把神秘感抽调,就能检验它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也许发现它很有用,没有它作品就不成立了,观众就不爱看了。也可能发现这种神秘感是作品表达中的一个噪音。不一定说这个东西肻定是不好或者是好的。但是它必须要经过检验,这是肯定的。

 

小狼:你怎么看待呢?

 

程鹏:观众进去看,即使不提意见,也要去仔细了解你的想法,去欣赏这种状态,艺术家全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断完善作品,即便是一个比较破碎的东西,也要呈现给观众。

 

小狼:你们介绍一些自己的参展作品吧,以及如何建立与自我的关系的。

 

程鹏:我的作品不关于自我,我的考试方案跑题了。

 

小狼:但是你之前不是思考我做一些事情,思考是不是艺术家。你之前写过那个方案。

 

李钢:我觉得没有吧。你之前帮我拍照,我给你按了个手印。

 

程鹏:那个是吕老师给我的建议。

 

小狼:是什么呢?

 

程鹏:吕老师说,如果你没有什么想法, 你就每天做一个小东西来证明自己。我不是一天抽血验血吗,还有一天把朋友写给我的信贴上去,还有天帮别人做助手,他给我签字画押。

 

李钢:你这个挺好的。反正与我是有关系的。

 

苏志光:可能还一种东西是这种展览方式带来的,就是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成为一个平面的关系。

 

小狼:平面的?

 

苏志光:就是在同一个空间里,在同一个展厅里,同时进行创作。这时候可能会不一样,与自己关在家里创作,偶尔有个人来看看不一样。这样的展览里评价作品就不是那么正式与拘谨,而是很随意——经过、路过,千万别错过,是吧?就说两句。或者帮帮忙。这种交流变得自然和放松。而且大家有共同的目标——把展览做成。

 

李钢:就像在一个大型的空间里,没有什么遮挡。

 

苏志光:大家都是对方的观众。而且是比较重要的一批观众。跟你一起干活的。重要的时候能帮上忙。就像程鹏,你每天证明一下自己的计划,你找谁呢?你就找在场的艺术家,就很容易说得通了。而且帮他们做作品,也是为这个展览做工作。这个时候就自然而然了。如果不是这种展览,你还得另找一套说法。我觉得这是一个应该被提示出来的问题,艺术家在一起工作,朝着同一个目标,其他展览都是作品做好了,放在那里。最多是布展的时候,看看谁该放哪儿,有时候甚至打一打。但现在位置都是都定好了的。而且从学习上来说,其他人的进度和变化你都能看到,这时候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立体了。平时可能就聊聊天,偶尔看看别人的东西,也是断章取义的,中间的过程是缺失的。这时候就不缺失了,可能借鉴到的东西就多了。比如你现在手里比较清闲,可以帮帮别人,这时候你从他人那里学到的东西可能最多。你的思维没有限制在你自己的作品里。

 

程鹏:我不知道,我觉得你说的这一点,我可能在我展览之后能觉察到。

 

苏志光:我觉得很有意思。

 

李钢:我也觉得有意思。你就像蜜蜂,采花蜜,哪朵你都要去采,最后甜的还是你。

 

程鹏:哈哈。谢谢。

 

苏志光:每天最紧张,就是老师来,你们是吧?

 

程鹏:对。

 

苏志光:邬老师每天都会给安排一些任务。

 

小狼:平时都没有这么大的压力么?

 

苏志光:我任何时候都有。这回压力比较集中一些吧。

 

小狼:几位老师轮番轰炸。你们有与老师交流过关于这次展览么?

 

苏志光:今天定明天就开始。

 

小狼:是么?它之前好像不是这样一个展览形式吧。

 

苏志光:晚上几个老师讨论了一下,定下来,马上就给我们开会。第二天就要考试,然后就是展览。因为之前的作品不大满意,都不成熟。

 

李钢:基本上都改了。之前说每个人做件作品,每个人都差不多做了1/3。今天有个观众问我,你们这个展览是展什么给观众看,我说是一个过程,她说,“过程啊!那我是不是来一次就能看完全过程,比如你刚开始做,我大老远来看,我看到的是全过程么”?她其实说得有意思,她说;“我看到的不是过程,我看到的是你在地上缝补,我是看不完全过程了。我觉得,如果展过程的话,最起码有个连贯起来的片段性,就像你起步,你跑,你冲刺”。她说的其实也有她的道理,最重要的是连贯性,她说的是这个过程,下一步是什么样的,其实作为作者是知道的,但是我无法用语言给她具体言说。

 

小狼:观众的某些想法或许会促进你对自己的反思。

 

李钢:这种反思其实是有的。

 

小狼:可能会更坚定自己的想法,也可能会改变你自己的想法。

 

李钢:啊!就像我要跳芭蕾舞,你看到我在后台化妆,你会说“应该怎么画合适,然后你把我苗成了花旦,改成京剧”,但最终我还是会跳芭蕾。是吧!

 

小狼:你觉得这个展览做了你有对自己有什么反思么?

 

程鹏:欠考虑。想得太点子了。一般来说反对点子。应该换位思考,比如把自己的想法当成是别人做的来评判,把别人做的自己觉得不错的作品当成是自己做的来看。

 

小狼:你们觉得展览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苏志光:整个过程都是困难。

 

小狼:有什么有趣的?

 

苏志光:我像米老鼠。

 

李钢:啥?

 

小狼:我今天跟他说的第一句话,你像米老鼠。

 

李钢:像米老鼠??

 

苏志光:不像。

 

李钢:我在那里做作品,那些门口的阿姨就一直在那里唠叨,说你家孩子能吃几个饺子?能吃十个,哪个先吃?肯定我先吃,我包的。今天是潘长江和赵本山他们捐款。

 

苏志光:没给她们提点意见?

 

李钢:没给提,多有趣呀!

 

小狼:她们也在做作品。

 

苏志光:给她们的作品提意见。

 

李钢:哦,哈哈。

 

小狼她们在做行为艺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