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展:与张欣和苏志光的对话

标签:
开门展央美实验艺术系张欣苏志光小狼采访校园 |
分类: 小狼对话录 |
采访时间:2010年4月22日
采访地点:美院露天咖啡厅
采访人物:“开门展”参展艺术家张欣、苏志光(央美实验艺术系研究生)
采访者:捉不住的小狼
苏志光参展作品
小狼:请问你如何看待开门展的展览形式?
张欣:我觉得这个举动很好,首先把态度表明了,这是一个基本态度,因为吕老师老强调,不要觉得自己是艺术家,就怎么样,吕老师这句话对我影响挺大,以前有这种看法,觉得自己是艺术家就好像怎么样,其实不是这样。我觉得艺术家也是个人,是个普通人,没有高于一般公众或者怎么样,我觉得这个是最基本的,所以这种开放的展览,就是一种很平等的对话,我觉得和观众交流挺重要的。今天是第8天了吧,我遇到一些观众,他们问你为什么这样做,或者他们觉得很好玩,还有些观众没看懂,但想和你合影。我觉得这个都挺好的。因为艺术家最终做作品还是想试图去影响别人。把制作过程开放以后,直接和观众对话,不是更好么?
小狼:这个展览对你自己的影响呢?
张欣:我觉得自己更加放开了。
小狼:反而更加放开了?
张欣:对,因为开放,反过来就是放开,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不管你是不是做艺术,首先是开放——放开的态度。这样我觉得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好。
小狼:那么观众对你的作品影响大么?还是观众提了意见,你会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或者你会自己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
张欣:他们对作者的影响,可能不在你的具体作品上感觉没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对你以后的创作肯定会有影响。只不过观众在这件作品上,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做成不一样大小的,这点我还是坚持我自己的看法,我要做成一样的。
小狼:做成的是一个符号化的东西?
张欣:对。是一个很符号化的东西。它需要是这样的。玩偶嘛,它不需要像不像我,或者像任何人,它只要是起到一个人形的作用。但是观众对我的影响,可能是对以后的作品有影响,因为只要他说出来,跟我交流了,肯定会有影响,虽然不是马上能体现。你摆脱不了别人对你的影响,就像你生活在这个社会当做,社会肯定对你有影响的,而且说很多时候不是直接体现的。它会方方面面在你的身上显现出来。它是这样一种关系。我觉得公众提出的问题包括和我的对话,都会对我产生影响。
小狼:就是潜移默化的,不是直接体现在自己的作品里面。
张欣:是,可能也不是直接体现在下一件作品里面。但它都会有影响。
小狼: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的作品,并说明你是如何建立与自我的关系的呢?
张欣:制作方案的时候,考虑到现场制作,就想到一个问题,过去做作品更多想到一个问题是依赖于工厂,或者说技术人员帮你加工。这次我主要是想自己手工制作,就回到过去手工制作,艺术家本人独立手工完成的。这次我也是抱着这个初衷去做的。做一些玩偶,代表自己,将自己的一些记忆写到玩偶身上去,用这十来天的时间,静下心来想一想过去的一些事情,可能这个对我来说,可能更加重要。
小狼:那你觉得这次展览中,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欣:我觉得最大的冲突就是自己的回忆了。刚开始觉得好像不是很难,但是操作以后,发现真的很难。
小狼:就是对你来说具有个性,又具有代表性的?
张欣: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只是说,能想起什么,记录什么。我觉得这样最真实,不要有什么挑选和删减。
小狼:那你是怎么想到用人偶代表你自己的成长历程的呢?是受到什么启发么?
张欣:小苏你说受到什么启发?
苏志光:你这个作品我看是很浪漫的,但是太浪漫了,完全属于你个人的一种东西。这种浪漫不一定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我是有这种感觉,而且都是你的回忆,你的手工,是吧?
张欣:对。
苏志光:这最重要两种东西只有你自己能体会到。
张欣:我觉得观众是能会体到的。只要你自己够真诚,观众能看到的,并且通过作品能看到他们自己。其实为什么要做这个呢,我觉得跟上一个作品有些关系,以前在做一个作品,但是没做完。回到我生活多年的小城市,去寻找我所有的同学,其实我这个就是从那里来的,还是一种回忆。因为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
小狼:但这就是你记日记的一种方式了。比较特殊的。
张欣:恩,而且我觉得,过去我们在做一些祭祀活动的时候,会使用人形的玩偶,做一些符号,做一些祭祀。我可能有这种成分在里面吧。
小狼:一个是从自我的经验出发,
张欣:可能有些吧。
小狼:但是更多的还是对自我的感受。
张欣:对。就是自己向内找,寻找自我,向内想一些问题。
小狼:那你又向外延伸出来一个大我。
张欣:对。我觉得是可以衍生出来一个大我的。因为我觉得每个观众看了这个作品后,他可能不了解我,但是他看了上面的这些文字,我觉得对他来说,可能会有一种触动吧。他了解不了解我这不重要,能多让他想想他自己,这点最重要。
小狼:让他有这方面有一种思考。
张欣:哪怕能让他一瞬间回忆起他自己做过的事,反省自己,哪怕一件事,我觉得就足够了。就这么简单。
小狼:这也是你对作品的一种期待了。
张欣:对。
小狼:那你能分享一下展览中比较有趣的事,或者感触特别深的事。
张欣:感触特别深的,现在大家每天都很忙碌。每一个看展览的人都很匆忙。好像很少有人能真正静下心来看一看,看看方案。我觉得这样的开放性展览,如果只是看一下制作,不看方案的话,他可能不理解作者在做什么,这个挺重要的。
小狼:他可能只看到一个片段。他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张欣:对。
小狼:这也是你对观众的期待。
张欣:对,所有人都静下心来,哪怕一瞬间,哪怕只有三分钟,让他心静下来,认真地看一个东西,这个挺重要的。哪怕不是看这个展览,而看其他的东西,或者想一想自己,都可以。这个挺重要的。
小狼:我觉得你们忙碌挺好的,需要忙碌,但是观众需要静下心来。
张欣:我觉得还是需要放开,放松,但这种放松并不是说我们不做事情,而是大家都应该静心想一想问题,不光是观众,艺术家也是。
小狼:吕老师做这个展览,关于自我的展览,也是希望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
张欣:我觉得有这个成分在里面。但是没有和老师沟通过这个。我的理解是这样,我觉得每个人或许有每个人的理解,小苏的理解是什么?
苏志光:这种方式我其实也是第一次参与。一开始我觉得我的作品不太符合这种方式,因为我的作品是互动性的,需要观众参与,所以观众必然会看到我的制作过程。这种开放式展览,可能表面上是要你看到艺术家在工作的状态,其实是要让观众看到艺术家创作思路的呈现。艺术家必须假定有一个观众每天都来,这样这个展览的意义才会被提示出来。因为每天都是不同的观众来的话,他们都只是看到一面,这样对艺术家来说就无所谓了。如果有的观众每天都来,你就需要每天都向这些观众交代你的进展,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进展,这都是需要呈现出来的。但是我们工作做得不够的是这些过程的呈现还不够具体,我看见慈如荃是每天都有做笔记贴出来——今天多了一个什么东西、思路发生了什么变化、观众的意见接纳没有,她都有记录。我没有这样的记录,因为我的进展比较慢。这种形式对于观众和艺术家来说都是好的。但是这次展览因为第一次,好像情况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小狼:是种尝试。
苏志光:对,大家都没有这种准备。我要是观众,这种展览我会每天都来。艺术一般都带有神秘感,通过这次展览,我开始思考了,神秘感有些时候是某些或者某一类艺术家用来作为一个作品的主要支撑出现的,会有意无意利用这种神秘感去提升作品,这种神秘感一旦去掉,他作品的力度就会马上打折。比如有些作品的技术你不知道怎么做,他做的特别精细,他们去英国看到有个展览,就是商店里有很多锈迹斑斑的脏东西,仔细一看都是做上去的,一下子你就被它的那种技术效果给折服了。就是这种感觉,这是一种神秘感。但要是你看到他做,用了什么机器,雇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天,这样的话作品的那种力量可能会削减。这样做就等于先把艺术的神秘感打垮掉,然后再看作品内涵里还剩下什么。剩下的这些东西,才是作品的核心,有可能其他的都只是障眼法。先把这些障眼的东西去掉,这样就更能专心把核心的东西构建好,这时候再加上神秘感就更坚固了。往往被这种神秘感缠绕的时候,你就觉得够了,所有人都在夸,其实有时候是观众没反应过来。可能这也是咱们系的其中一个特点吧,要先学会把作为艺术核心的东西建立好。我觉得这样的展览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这样的教育作用吧。
对于观众来说,这样的展览能让他们得到好奇心上的满足。以往的大多数展览都是一个结果的呈现。至于艺术家怎么就想到这个作品?他是接受了哪些思想?看到了哪些东西?或谁给他提了什么意见他接纳了?他怎么处理这些意见?这些“内幕”在这些展览中都不容易被观众了解。
小狼:能了解一个艺术家创作整个的过程,很重要。
苏志光:甚至是一生。说得夸张点应该是要了解艺术家的一生。这样才能看到一个艺术家。我们逐渐了解艺术或者艺术家的时候,都有这种感觉,往往了解得越多,有时候就会把前面的了解给推翻了。就像我们,包括你们,你是人文的,对艺术家的了解时间长了,就会发生变化,何况一个观众只看到一个作品的最终一面,或某个时刻,很难去真正把握这件作品的内核,所以这种展览就可以弥补艺术与观众之间交流的这种盲点。它的作用肯定是有的,我觉得创作者、评论家以及观众都应该搞清楚这种形式到底带来了哪些便利?提供哪方面以前得不到的信息?这种信息能产生些什么作用?我觉得这种展览多做点,会对观众有好处吧。
小狼:也对艺术家。
苏志光:对,甚至对艺术本身的发展也有好处。它把一些虚伪的东西给去掉,这是有好处的。就像金融危机,至少把艺术过分地被作为商品的情况减少了。就像我们做那个“街边研究所”活动,我后来通过两个回合展览,总结了一下,有一些宝贵的东西在里面,这两次展览做的过程我们的资金与劳动投入都不是特别大,很轻松愉快的做出来了。我们当时也没想着要卖,我从来没考虑过,这个还得做好看点,好卖,方便收藏等问题。我们也不需要听取任何人的意见,老师的意见我们也没有咨询。没有商业上的目的,没有很大的成本压力,没有策展方的要求,没有作品去向的忧虑,没有他人的建议,甚至不需要观众,我们就是寻求一种没有太多外界干预的纯自由的表达,这个过程很轻松很愉快。而这种开放式的展览可能观众很多,观众给的意见也很多。艺术家会从这些意见中接纳的很多,这时候属于你的东西可能就相对越少,你可能都看不见它们了。这时候它到底对你或者作品有什么重要的作用,你都搞不清了,或者糊涂了,或者对于自己该接受什么东西都不清楚了。这种情况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是有些危险的。
小狼:我觉得这是涉及到冲突中你需要坚持自己的底线的问题。
苏志光:可能一个艺术家的成长需要不同的环境和营养吧。这是其中一种,很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展示,你得把自己的思路都清晰地展示出来,如果自己做的话,可能不会去时时刻刻整理作品的思路,不会说把每一个阶段都理清出来,并作为后一个阶段进展的依据。很少会把这种自我完善的过程理得这么清楚。但是当展览要求你要清楚地告诉观众的时候,你就必须要整理出来,同时也是给自己整理的。这时候完善作品的方法也得到了锻炼。最理想的状态是这样的,但现在肯定有不足的地方,遇到了也不怕,年轻嘛。
小狼:年轻是资本嘛。
张欣:这是一种考验。
苏志光:你敢这么做么?
张欣:不敢。你年轻。
小狼:大家都年轻。
苏志光:你少做几个娃娃。
张欣:假装一下,做20个就够了哈。你是这样这个意思吧。
小狼:那你简单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吧。你是怎么建立与自我的关系的。
苏志光:其实对于自我这个问题,我自己是比较乱,切入面比较多,每个面都有东西说。我现在是哪个面都没想明白。这次我是想从大的方面我跟他人之间的关系,我看自我与他人有什么关系,别人会怎么影响我。最开始脑子里就是自画像。这个想法最初是在韩老师的课上提出的,是一个屋子里摆了很多东西,然后我不进去这个屋子,但是我又要画出里面的状况。这时候由观众进去看,再告诉我里面的样貌。这回展览之前不是有一个考试么——关于自我的,我就想到,通过观众在现场对我的描述来画我的自画像。它的缘起就是这样的。也不是说先有哲学思考。这都是神秘感。以往人们都这样看艺术家,他先关注一个问题,然后想出一个作品,其实这里面很容易有不真实的嫌疑,往往艺术家只是利用了观众的一相情愿来自圆其说。
小狼:很宏大的那种。
苏志光:这种作品与表达之间的联系很可能是他后来才想的。但也有可能有的艺术家真是这样,比如说他遇到一些切身的灾害,感触很大,据此做出很贴切的艺术品来。
小狼:也可能是披着一件华丽的外套,也不是它本质的东西。
苏志光:对……我的作品就是设定了一个游戏吧,好玩,也可能提示出点事情,但是它具体能提示出什么问题,我也没想太明白,先这样做着吧。其实做的过程,就像刚才跟你说的,哎,这个过程确实有点东西出来,但是是什么,可能往后需要对这种东西更清晰。邬老师、吕老师包括观众都在帮助我把这种东西清晰出来,这时候这种帮助就变得具体化了,具象化了,是后来的观众可以看到的。这种帮助跟平时老师提供的帮助是不一样,就像张欣说的一样——更开放了。这可能也是这种展览的其中一个益处。关于我的作品,我现在没法准确的判断我要表达一个什么,很可能展览完了都没明白,还是在过程中。现在是展示创作过程嘛。现阶段我就理解到这种程度。
小狼:你的作品有关于自我的思考,还有图像与文字的关系。
苏志光:对。是这有几层关系——我和你,画像,还有语言之间的关系。这就隐含了我和你之间的相互理解。首先你如何看待我的面貌,然后你脑子里想出一套语言告诉我,你就会担心,我告诉你,你能不能画出来?我是不是需要说细点?我是不是再看看再说?你会整理出一套属于你自己的语言,然后告诉我,我听见了就会翻起我的经验,去解读你的这套语言,而且这个解读最后是必须通过图像呈现出来的,通过我的手画出来的。这个过程很漫长,很曲折,其实又很简单,我画我自己,但是它就变样了,不是照着镜子画我自己,它经过了一个个环节,通过他人的描述得到我自己的面貌。通过这个方式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自己——我就是米老鼠。可能我自己完全想不到的,我还能像米老鼠。这就与对我自己的认识发生一种冲突了。我一辈子都想不到,我还有米老鼠的这一面。这一种解读很曲折,我可以去否定它,我不是米老鼠,我就是唐老鸭,这时候我是唐老鸭这个信念会变得更坚定,通过这个过程我对我自己的认识得到了强化。而它的局限是仅仅是通过画像这样的一个手段,而是否触及内心是值得怀疑的。它可能很难触及得到,或者它能触及到的东西与自我这个主题无关。可能提示出的是语言和图像的关系,观察和理解的关系,偏离了自我这个主题。这也是老师跟我强调的一个缺点。你到底针对自我想说什么?你说的可能是别的事情,你需要退出来看看,你到底想说什么?
小狼:其实这也是你对自我的思考。
苏志光:对,但它出来的东西可能离主题有点远。这时候要修正方向的话这种展览就变得有必要了。
小狼:对,我觉得如果直接把这个作品展示出来,观众没有体验,是感受不到这种思考的。只感觉是一张张的画像。
苏志光:对,可能这种过程很重要,你不展示过程,直接展示作品结果,这种不足就会成为永恒。这很可怕。你说下次再改,但是下次你的作品类型不一样,画画还好,每次都是颜料,但是下次可能就不是绘画了。所以可能永远都没机会去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