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艺术系“开门”展研讨会纪要
(2010-05-01 13:13: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已发表 |
策展人之一张国龙老师首先介绍了展览的策划筹备情况。此次展览基于课程安排,并经过几位老师的讨论,由吕胜中提出了开放工作室的展览方式。张老师认为,这种展览方式,对社会和对作者本身进行了心理挑战,需要作者把个人的想法甚至矛盾公布于众。另外此次展览,以6小时命题考试的方式制作方案,并在现场制作做作品,并让观众直接参与,也激活了艺术家个人的创造力。此次展览也引起了美院师生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实验艺术系的系主任吕胜中老师是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他说自己每天都为展览兴奋、心跳甚至着急,因为展览每天都有新的变化。他提到Workshop在90年代就已经产生了,开放的工作室让观众参与,从而揭开了艺术的隐秘。但此次展览又有所不同,是关于艺术劳动本身的观赏问题,作品从构想到实现的过程,是一个劳动的过程,艺术又可用行为的方式表现。而艺术行为,不光是作品,也包括过程,以及行为中间的困惑,调整和修改,是否能够被观赏,此次展览就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吕老师提到了观众们的反馈信息,此次展览称为开门,吕老师在博客上也做了“开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还有热心网友提议,是否展览可以做得更大,让更多的人参与,甚至建议在网络上进行开门展。可见大家对这种形式的一种认可,而艺术家们的艺术行为也被纳入了被观赏,被思考的过程。吕老师还指出,艺术作品是思想的物化形式,是一个精神产品,在劳动过程和思想过程中,就与观众一起了,这是一种价值。吕老师最后还谈到了实验艺术系教学方法的特殊性,不是以材料、技术、工具作为出发点,而是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不同,是站在主题表达的立场上来寻找恰如其分的语言形式。他们的课程常常要让学生们做方案,这次展览也是对实验艺术系的检验。
策展人之一韩宁老师也对展览发表了看法,他提醒参展的同学们要注意如何进行创作方向和方法的调整的同时,还需要去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在做的过程中哪些东西对自己重要。韩老师提到创作的普遍问题,即学生们在生存的过程中间,容易习惯性地掉入某个形式或某个办法里面。其实应该在做想法延展的时候去寻找办法。而此次开放性展览,就是通过与观众的交流,使艺术家不断生成这种东西,而不是把想好的东西现成地摆放在展厅里。
参展的同学们也介绍了各自的作品及创作思路,并分享了做此次展览的故事和感受,也总结了自己作品和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观众们也谈了自己对展览的感受。大家还就艺术家如何处理观众的意见,观众与艺术家的关系,艺术家和观众对开放式展览的不适应性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吕老师建议参展的同学把自己的体会进行总结归纳,进行文字梳理,把感受到的东西真正变成有意义的东西。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此次研讨会讨论了开门展的实验性、特殊性和价值,以及艺术家与观众的关系等问题,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