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狼啃骨记(之一)

(2010-04-11 22:42:07)
标签:

小狼

嫉妒的制陶女

后娘主义

庄子

读书笔记

杂谈

分类: 我思故我在

小狼最近在啃一些艰涩难懂的理论骨头,又泡在一系列名师讲座和讨论会里沐浴春风,经历了一场场头脑风暴,便想静坐消化,以防囫囵吞枣,消化不良,糟蹋了这些精神食粮。

 

(一)

列维·斯特劳斯是结构主义人类学的代表,他的《嫉妒的制陶女》列举了大量南北美洲的原始神话,来比较分析其结构的异同和规律性,得出了很多关于有趣而重要的结论:

例如制陶女与嫉妒画上了等号,制陶女又与陶器浑然一体,“从与陶器产品隔离的物质外在变成了与之融为一体的精神内在”,陶器又是一种神秘的不容他人染指的嫉妒象征,斯特劳斯认为这里出现了所谓的克莱因瓶的形象,即一个没有内部和外部、空间混杂在一起、封闭又开放、首尾相连的循环世界。又例如斯特劳斯比较了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与19世纪法国戏剧家的《一顶意大利草帽》,认为尽管内容不同,但是有着一个共同的框架,通过隐喻而进入了更广阔的符号意义场。他试图在这里寻找一种结构,这个结构“是一个多重规则的集合,也就是说它集合了那些用来将初始时表现为互补相容乃至相互矛盾的元素变得和谐一致的多重规律”。这里似乎又出现了克莱因瓶子的形象。

世界就是这样,起始和结局(“结局”感觉不大恰当,或许更恰当的是现在或者当下的某个阶段)的两个封闭的集合,虽然各自独立,但总能找到一一对应的联系,换人们常说的一句老话来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小狼啃骨记(之一)

克莱因瓶(网上图片)

 

     (二)

    以前误以为批评家们都好一本正经,摆出权威的架子,拿出一大堆的专业术语来“忽悠”人,读批评文章宛如拜读天书。而拜读了尹吉男老师的《近观中国当代文化与美术——后娘主义》,可谓是“痛快”!在嬉笑怒骂的调侃中闪现着犀利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又一针见血指出了中国当代文化与美术的诟病。

    比如尹老师用厨艺来比喻中国的当代艺术生存的尴尬状况,“中国艺术从此陷入两难境地,就像中国厨师按法国菜谱做菜,做地道了有人骂你抄袭摹仿,做得别致就有人指斥你不合标准。批评家总有话说,而且不失时机。”

    尹老师还特别强调艺术的位置和艺术家的责任,“艺术应该尊重它最朴素的社会功能,夸大或是缩小它的朴素功能,都会使艺术异化,使艺术家异化。”这让小狼联想到吕胜中老师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谈到的,“你会觉得艺术就是一般人在这里做这么一种事,这个事很不大,艺术家呢,做这点事也是不大,你要退出去的话,退到整个社会学的立场上去看艺术,就多大点的事。不要把它放大,觉得不得了。你也不要觉得,它不是多大的事你就不干了,也不是这样的。还做这个事,但是你知道要很客观的看待自己的这份事,而且很好的去做它。”而徐冰老师也在与小狼的面对面访谈中说到,“大家都知道你是艺术家,但是呢,我越来越多的倾向于不把艺术本身太当回事,我觉得你的身份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你做的工作,要有创造力之外,还要对人的思维要有启发,我觉得这就是我一贯要求自己的。再有一个,要对人类有益处。”这些艺术大家的意见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而艺术家的责任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认真思考的话题。

呜呼,原来艺术批评也可以如此幽默,如此机智,如此贴近生活,正如老狼在与小狼的聊天中所说的:“犀利,不是辱骂;褒扬,不是讨好;批评,不是批判”。

 

(三)

《庄子·齐物论》的智慧是让人折服的,

古希腊哲学中,事物的本体被遮蔽了,而真理就是“去遮蔽”。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一书中,大量引用其它哲学派别的观点然后进行推理性的反驳,然后推出并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更多是逻辑性的严密思考。而到了庄子这里,真理似乎有了另外的含义,思想之间的争辩似乎是可笑的了,道恶乎隐而有真?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是以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肯定对方所否定的,否定对方所肯定的,倒还不如互相承认,明白本来世间的“道”就无是无非,无存不在的。同时是非没完没了,智者不跟着是非转,而是“照之于天”,将天作为镜子来对照。把是非的对立都抛弃,而使其处于道德这个圆环的中轴处,能够应对无穷的变化,因为是的变化时无穷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如果单一追求这两者的变化,那穷尽一生,也不是不可能的。

庄子提出的圣人对于古代书籍的书,不做取舍,不做异议,虽然也有点过于保守,但是与后来秦代的焚书坑儒,汉代的独尊儒术相比,更加体现了对文化多元的包容性。因为“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庄子的态度更是一种大智慧,也许更利于文化多元性的状态。不过庄子本人也是一个喜欢辩论的人,他借用一些与惠子的对话等,批判了“坚白鸣”的诡辩派思想。但他的态度,是辩论的结果,不能说明谁对谁错,别人的评判也不能说明对错。而应该“和之以天倪”,任其天性自然,“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另外通过对庄子的“朝三暮四的原文解读,才知道原来是说要顺其天性,不劳神于众人的是非之争,左旋右旋皆可,灵活把握。有人或许会说这是没有自己的主见,是墙头草的典型,其实庄子是用更包容更客观的心态来对待是非之争,以及百家争鸣,因为劳神费心去要求意见一律,是不知道不同的意见实际是一回事,都是对“道”的言说,而不对任何意见产生偏爱之心。我想庄子的这种态度,也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在庄子眼里,在睡觉时,魂也在忙着与人打交道,这样的生活如同“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如同那位人类幸福牺牲的西西弗斯推那永无止尽的石头,却似乎没有西西弗斯推石头的意义所在,因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大智慧的人,悠闲自得,小智慧的人,斤斤计较。大智慧的人,并不是真的糊涂,真的看淡了人情世故,而是看透了世间的道理,能够世事洞明,但是又超越了这个阶段,达到一种看似糊涂的至高境界。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可谓是齐物论里最精彩的一段。“物化”,有翻译为死亡的,有翻译为变化的。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的1980版《辞海》里解释为“庄子术语。一种泯除事物差别,彼我同化的意境”。庄子的思想很广阔,也很诗意,一方面他看到了物物相依赖,构成了看似独立的事物,另一方面,又认为物物的差别虽然存在,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又可以泯灭这种差异,彼此幻化。另外,我们存在的世界,是否还另有一个世界?在我们做梦的时候,我们回到了那个世界,当我们梦醒时,其实是另一个世界的我们在做梦呢?又究竟什幺是真实?什幺是虚幻呢?

    总而言之,小狼关于“齐物”的个人理解如下:世间都是彼此对立而存在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只看到事物的一面,都是不完整的,只认同事物的一面,就会产生是非之争,“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所以本无是非,把这种是非看作一样的,就能够应对无穷的是非变化。同时那些彼此对立的物,美丑,生死,有无,其实都是一样的,“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所以不是去为事物的差异而争论不休,而是要与天地共存共生,与万物和谐统一,超越时空,顺其自然,任其物性,“无适焉,因是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