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艺术:更实际的艺术时代来临?

标签: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mmu中英艺术交流艺周刊杂谈 |
分类: 已发表 |
近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与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艺术学院进行了关于气候的中英艺术交流合作活动。该艺术项目的合作是中央美院继成功举办“看气候——‘艺术文化与气候变化’创作方案展”之后的又一跨国艺术交流活动。
艺术界学科前沿部分正在展示哪些最新的动态,气候问题成为一个闪亮的切入点,也是全球化进程中艺术学科亟需共同讨论的一个契机和热点话题。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风起云涌,吸引了地球人的眼球,环保问题也成为各国艺术家关注的“超级题材”。在中国艺术界亦是如此,如徐冰的《木林森计划》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实施并获得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袁熙坤的《极地之急》成为联合国环保奖杯等等。
本刊记者专访了刚刚结束中英艺术交流活动的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系师生们。此次活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邀请了英国曼切斯特都会大学(MMU)艺术学院的生态艺术家大卫•黑利(David
谈及此次艺术交流活动的起源,吕胜中教授介绍说实验艺术系一直以来就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公众的审美立场,很多同学过去在做其他课题时创作过与环境有关的作品,但没有当做一个专题来做。2008年亚欧艺术文化与气候变化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实验艺术系参与了这次活动项目,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十工作室共同举办了“看气候”展览,并作为研讨会项目的一部分。英国MMU的大卫·黑利教授作为与会代表,参观了这次展览并产生了浓厚兴趣,联系了他们,于今年进行了此次交流活动,探讨艺术与以气候变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据了解,大卫·黑利是英国著名生态艺术家,负责主持MMU社会与环境艺术研究所课程,曾受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邀请多次来中国访问,近年作品有《河流生命3000:在时间开始的对话》、《水的记忆》、《伦敦温室》等。
艺术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应该怎样?当艺术家渐渐关注气候变化的问题时,艺术创作手段、艺术展览方式是否也应该随之改进呢?
吕胜中教授说,实验艺术系的同学们在做“看气候”展讨论时候,几乎忘却了自己艺术家的身份,变成了专门关注环保的专家,说要不吃牛肉,不做危害环境的事情,“但是反过来讲,你作为做艺术的一个社会分工的角色,你必须从你的能力范畴之内去考虑问题,你能不能做有效的事情,这很重要,它不只是一个你吃不吃牛肉的问题,捡垃圾的事情,而是你能不能做出比它更大的价值来,能不能用作品告诉大家这些事情。”吕胜中教授此次去英国MMU进行了为期10天的剪纸教学,他说自己曾质疑剪纸是否离环境生态远了点,大卫黑利教授回答他说,关系其实很近,中国是发明纸的国家,运用纸来做艺术,而纸本身很脆弱,并不是像现在很多艺术作品导致一种永恒,占用物理空间,它实际上很生态;另外剪纸的工具都是很方便的身边之物,它不会要求什么特殊的工具,另外也不会造成污染。
实验艺术系师生此次去英国考察,也是艺术与生态环境的课题项目的一部分,了解到英国工业衰退之后,英国人针对城市变化与环境变化做出的努力,例如将垃圾场、废弃工厂改建为风景区,购买大量艺术作品改造艺术运河,将高层建筑大规模还原为红砖房等。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并非是为环保呐喊助威的忠实粉丝。“艺术有时在给奢侈生活做代言,并未真正思考大问题。”参与此次活动的实验艺术系研究生丁楠如是说。他们在英国看到环保艺术展览同时,也能见到不少国外艺术家制作艺术奢侈品,购买野生动物制品作为创作材料,甚至不惜破坏环境,却并不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或者只是为了表达简单的个人情感。实验艺术系的邬建安老师也强调:“通过艺术创作以及文化展览活动,对人们关注气候问题、环境问题究竟有什么警示作用,能够有什么启发,可能现在还比较难讲。”
艺术介入环保,与环境问题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颇待解决的命题是分不开的。20世纪60年代,伴随工业文明迅速发展以及随之带来的问题,西方艺术家开始逐渐关注艺术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环境艺术”(environment
大卫·黑利作为此次受邀来中央美院教学的生态艺术家,在课堂上多次提及生态艺术一词,他说:“生态艺术是‘生态’和‘艺术’的合成,‘生态’是研究有机物与有机物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源于古希腊词‘Oikos’,‘艺术’意味着整个宇宙被持续地良性创造的动态过程,来源于印度雅利安语的‘Rg
通过这次考察,实验艺术系师生们普遍认为英国当代艺术的现状虽然存在问题,但总的来说,为中国艺术家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和结构中,艺术在社会中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提供了借鉴。例如大卫·黑利的生态艺术作品给予他们很多启发和思考,他的作品特别强调与社会各领域合作。
实验艺术系的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丁楠指出英国当代艺术在分解,除商业艺术外,艺术家没有固定的艺术圈子,成为活跃社会结构、游离于各个领域的活跃分子。慈如荃认为如果站在艺术自身立场,其表现形式是在不断分解,例如他们参观的welcome
实验艺术系师生不约而同谈到英国的文化教育和社会资源的开放性,英国博物馆、美术馆,甚至科研机构大多免费对外开放,提供了较好的公共教育平台,英国也注重基础教育,
当问及中英两国艺术院校的当代艺术教育差异时,同学们普遍认为对于实验艺术系来讲,差异并不大,但总的来说,英国当代艺术教育强调打破体制化,更开放、更自由,注重不同专业甚至院校的资源共享,不像中国学生有一个统一的知识背景。英国学生也更有平和的态度去酝酿出作品,但也存在着一个惰性的问题。
吕胜中教授认为,中英当代艺术教育对于当代性、实验性的问题都面临同样的困惑,但因为时间长了,西方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更加迟钝,我们反而觉得必须解决这个问题。邬建安老师谈到英国很多院校设立了环境与生态艺术专业,在艺术体系里有了环境与气候的专门的研究平台。他们的气候环境艺术创作也有更多的展览机会和资助。丁楠举例说英国MMU艺术学院就成立了社会与环境艺术研究所,大卫·黑利是其中的成员,他建立了生态与艺术工作室、艺术与健康工作室等。记者通过调查也发现英国成立了RSA艺术与生态中心组织,专门支持艺术家应对环境挑战进行创作,2009年在欧洲最大的艺术和会议中心英国伦敦巴比肯美术馆展出了“极端的特性:应对地球变迁的艺术与建筑1969年——2009年”艺术展等等。
(本文已发表在《艺周刊》2010年3月23日第25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