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为什么菩萨东行会逐渐变性?

标签:
宗教女相不肯去观音院菩萨日本旅游 |
分类: 国内各省旅行见闻 |
坐在普陀山海边的小亭子里享受海风拂面的惬意
你看像一个躺着的人吗?老乡说:那是观音!
观世音菩萨东行,逐渐地由男性变成了女性。世世代代,约定成俗,没有一个新闻机构大惊小怪。
佛家的解释是:依佛法的道理,一切菩萨皆非男非女相。当然,并不是指生理上的“阴阳人”,而是超越男相或者女相的限制,不执着于任何一边,完全自由变现,这“非男非女”即是“即男即女”,随缘示现,应化无穷。《观世音普门品》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以何身为说法”。我国崇尚母爱, 所以,多以女相显示菩萨普爱慈悲的特点。
仔细想来,既然菩萨是神仙,就不会受世俗的约束,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一样,变什么都行。世间的造神者们真是能力无边。
佛教诞生在古印度,那时的印度有很多小的国家,甚至十几个村寨就是一个国家。强巴菩萨传到西藏时,留着两撇小胡子,是个英俊的小伙子模样,但是到了中原地区,许多妇女信奉佛教,强巴的形象就逐渐地变成了观世音菩萨,一副典型的贤妻良母的形象,成为信徒最多的菩萨。
从强巴到观世间形象上的变化,总要找个理由,于是有"观世间千变"之说,例如千手观音、道子观音、杨枝观音、普渡观音等等。只要你诵念观音的世号,他就能及时到达,普救众生,比现在的110、120强多了。要说观世音的画像,数唐代画家闫立本画的杨枝观音最美了。到宋代,就成娘娘了。再以后,成了33种形象。
唐代有一个日本僧人叫慧锷,三次到中国求学,在五台山时见到一尊檀木的观世音塑像非常喜欢,经主持同意之后,打算带回日本供奉,谁知走到宁波时便觉得越来越重,而到普陀山登船东去时,见海上出现铁莲花,风浪骤起,连续三天不能出航,慧锷认为是观音不肯离去,于是留下佛缘。
慧锷的房东张氏见此奇观,认为是菩萨显灵,便舍出住宅为寺院,供奉观世音,几天之后,风平浪静,慧锷回到了日本。张氏的住宅几经扩建,成了现代修建的具有唐代风格建筑的“不肯去观音院”。
院外有石壁、石洞,它的纵深有20米,外大里小,浪涛冲击之下,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叫做“潮音洞”。
院门口还立着一个石碑,警告信徒不要燃指舍身,否则严惩不贷。原来,曾有一个印度教徒在此点燃自己的十指,要见到心中的观世音,据说《华严经》里描述了观世音的道场,和普陀山的风景极象。
普陀的东边有一个小岛,叫洛迦山,远远望去,犹如躺着一个人,传说是观世音出家的地方。
不肯去观音院外有一个画廊,日本人捐助了十几尊观音像,分别介绍了日本冈山县、鸟取县、广岛县等地观音寺院的情况。
院前是一片石滩,滩上建有一个四方凉亭,烈日炎炎,坐在亭子里却海风习习,很是凉快。不肯去观音院在紫竹禅林景区,这里遍布紫色竹子,非常地幽静。
实际上最早跑到岛上的是炼丹的道士,比如葛洪等人,只是他们的做法脱离群众,最后让佛教占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