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为什么去拜佛?

标签:
宗教拜垫佛菩萨佛像赖昌星普陀山旅游 |
分类: 国内各省旅行见闻 |
东海观音
天真的孩子
集资造佛,后人朝拜。普陀山开发旅游业之后,利用普陀山史称中国四大佛教圣地的名气,集资4000万元造了一个高约30米的铜质观音菩萨像,成了人们朝拜的偶像。捐资千元以上的香客,名字都刻在了石碑上,现在行情看涨了,要捐5000元才能留名。当年,赖昌星捐了15万元,至今仍留着大名,成了导游们说词的内容,小导游说:你看人家赖昌星,当年只捐了15万,现在跑到加拿大躲起来,观世音就保了他一条命!来-来-,谁捐款?就建筑设计而言,铜象面临大海,高居普陀山南端,面部沉稳慈祥,一副母仪天下的气势。坐基底部是一个展厅,里面还有供奉的小佛像,铜雕刻像。座基三面回廊里,分别用石头浮雕了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经布道的故事、唐代僧人玄奘西域取经的历程,图案精美,故事简明扼要。这让人想起了美国的自由神像,那不也是美国人的精神像征吗?很多游客到普陀山之后,先要到这里拜佛,于是在行走的路上,每三步便有一个莲花的图案,叫做“三步一拜,步步莲花”,给佛教徒们提供朝拜的指导。
为什么佛教讲究拜佛呢?答案是四个字:“因我礼汝”。佛像庄严、肃洁,因为其相貌存在,拜佛者以恭敬的心拜下来,那个佛像只是一个代表而已。拜佛,实际上是拜自己。任何宗教的最高道理都是一样,不求偶像崇拜,只是借助一个外物,驱使你产生恭敬心。这本身就是修行。拜你自己,拜自己的什么?拜你的心,拜你的诚敬。所谓拜佛“灵验”,妙处就在于此。一念清静,哪有不感应的道理?
该怎样拜佛呢?一般人拜佛,总是喜欢站在佛前中间的位置上,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丛林(寺院)的规矩是,只有住持和纠察才可以在中间的位置上礼拜,其它的人应该站在左右两边才对。
拜佛时,应该先于拜垫前站好,两脚距离大约是前脚八寸,后脚二寸为宜,两手当胸合掌,然后行问讯礼,问讯时背与腰的角度以90~120度为宜,两手作弥陀印(右手背与左手掌相叠),或者观音印(左手背与右手掌相叠);头部抬起时,两食指相对,呈一定的角度,两姆指并齐,置于两食指之间,两食指向上,举至眉心为宜,然后放下,合掌,并开始礼佛。
礼佛时,上身要慢慢地靠向拜垫,两腿渐渐向下弯曲,先将右手按住拜垫中间,待左手伸至左前方后,再将右手移至右前方,此时两膝则自然置于拜垫边缘,头部也自然置于两手之间,即所谓“五体投地”。五体投地之后,两手翻掌向上,并稍微伸出头部约一寸,表示承蒙佛接引之意。
直立时,应先将两手翻掌向下,再移右手至拜垫中间,左手离开拜垫后,当胸作半合掌状,腿徐徐直立,然后右手离开拜垫,与左手作合掌状,并站直身子。如是三拜之后,再行问讯礼,算是跟佛菩萨告别再见的意思,这样整个拜佛仪式才算圆满。
其实,拜佛不是目的,学佛才是目的,心中敬佛才是真正的拜佛。拜佛,就是要学佛的无限慈悲心,学佛身处烦恼而常具有的清静心,学佛为救度众生而宁下地狱、常住地狱、庄严地狱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所以,当置身佛像前准备拜佛时,口中就要默念佛菩萨的圣号,脑子里观想佛菩萨的形象,此所谓“身、口、意三业相应”。这样拜佛,功德才算圆满,才能真正起到“礼拜一佛,罪灭河沙”的功效。
据说,许愿者必须亲力亲为,自己拜,自己许愿。事成之后,许愿者要亲自到曾经许愿的佛前还原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