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穆雷在颁奖礼上哽咽落泪、坚强的别过脸去不看冠军奖杯的那一刻,这个一向大嘴敢言的苏格兰人赢得了不少的同情分——就像去年温网大安迪所做的那样。对于失败者,我们很难再去苛责什么:毕竟,他们已经竭尽所能;毕竟,他们的对手是罗杰费德勒。
七十四年的期待,普通人无法理解其中的压力有多大。对于还没有23岁的穆雷来说,他显然还没有为创造历史做好准备,即便是赛场之外的他有着远比波特罗小德们更多的“自信”。交手记录的领先,曾经的四连胜,在走进澳网决赛场的那一刻烟消雾散。费德勒强大的气场,足以让任何隔网相对的对手胆寒——也许纳达尔不会,但是饱受伤病的西班牙人还能有多少机会出现在罗杰面前呢?(《最体育》:一个时代的背影)
如果勤奋的打球、低调地行事,其结果可能会像波特罗那样一鸣惊人,可能像劳模那样默默无闻。但是如果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其结果注定是杯具人生。小德如此,穆雷也是如此。一味纠结于口水仗之中,媒体的误导和曲解“功不可没”,可是浮躁的阴影早就深深植入他们的心灵。等到澳网决赛开始的那一刻,看似强大的心理底线瞬间崩溃,宿命的阴影是穆雷头顶躲不开的阴云。
相比于穆雷宿命的背负者,费德勒则用一场完美的胜利成为魔咒的破坏者:网坛父亲选手夺冠百分之八的几率不堪一击。或许,对于费德勒来说,他最牛逼之处就在于不受任何环境局限,也不受任何记录约束。所谓魔咒所谓宿命,只是失败者为自己寻找安慰的一个借口;而费德勒是挑战者,更是破坏者。任何网球的记录在费德勒面前都摇摇欲坠,在完成“父亲劫”的征服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将什么呢?桑普拉斯六年排名年终第一或许才是他在意的。
澳网之于费德勒,眼泪似乎是躲不开的记忆:2006年夺冠后泪流满面,罗德拉沃送上了一个祝福的拥抱;2009年失利后泣不成声,纳达尔送上了一个安慰的臂膀。而走过这样的大悲大喜,等到2010年澳网收复失地的时候,一脸轻松惬意的费德勒居然平静的像是刚刚拿到了一个亚军!没有眼泪,只有微笑;没有狂喜,只有从容。一年的时间,费德勒走下神坛又走进历史,超越网球又超越人生。自从去年在罗德拉沃、桑普拉斯、比约博格的注视下封神,费德勒就完全打着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网球,一种超越胜负、得失羁绊的网球。
过去的几年,我们有费纳双巨头、有小德加入之后的三巨头、穆雷崛起之后的四巨头、乃至波特罗拿到美网之后的五巨头。在媒体的好事者一再不厌其烦地制造巨头噱头的同时,我们茫然回顾,唯一不倒、唯一永在巅峰的只有那个瑞士人。他是巨头中的巨头,他是强者中的最强者。
与历史作战,让自己独舞。不要迷恋哥,费德勒只是传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