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保护与旅游随笔杂谈 |
分类: 吟走 |
理解博友的善意,不过我始终以为,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就是艺术!
艺术是人类以创造美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及其产品。在形式上,艺术更多表现为绘画、雕塑、音乐、建筑、装饰、摄影、戏剧、文学等诸多个领域,但是,不论在专属领域中,还是在普遍的日常中,我们无法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释义,与我们的生活作出清晰的区分。
艺术的本质是视觉,是人的一种生命方式。我们在欣赏书画时,我们会观测力度、色彩、线条等,从而聆听自己宁静、震撼、联想等多种心灵感悟的声音。一个温州发廊中的小伙子理发师,为不同的女士设计打理漂亮的发型,我们更应视为是一种艺术的创作,而不是单纯的一次交易。
没有人否定古镇的存在是艺术的存在。我们也没有理由,不以艺术的态度,艺术的虔诚甚至艺术的狂热投入其中。艺术是有形与无形的桥梁,把有形的情景转化为无形的思考是艺术,而把人类的无形情感借助有形的形态呈现出来,也是艺术。千年的古镇之所以具有生命,那是因为具有的是艺术的生命,我们今天添置的一砖—瓦,修复的一梁一柱,要使后人接受并欣赏,必须要成为艺术。
在一次电视专访节目中,女主持人问我,你觉得自己与乌镇是什么关系?我答道,乌镇是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图书馆,我只是其中一任的图书管理员,我做的只是把这宝贵书库中的残书进行修补、翻晒。我深深知道,没有敏锐的触感、细腻的观察,以及由于发自内心的喜爱而产生的执着,是无法做到艺术企望的高度的。
对自己有充分自信,并为之不懈努力。
艺术,更多也是一种态度,一种品味。是否在身上养成这种艺术的细胞,对古镇保护,对旅游同样重要。
中国是旅游大国,但还不是旅游强国,我们缺的不是一流的旅游资源,缺的是能够洞察每个旅游者精神世界需求的业主,缺的是以内心感悟和体验的游客,这些都跟艺术缺失有关。
但我们的景区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没有站在艺术精神的高原上,让自由的人性在生态环保的自然中驰聘,让烦躁的心灵在宁静优雅的古镇中得到慰藉;而我们的游客,在成为全世界声音分贝最高、攀爬技术最好、与人争执最悍的旅游大军时,我们是否应该呼唤,艺术早日走下神坛,走进国民,走进旅游?
艺术的灵魂是创造,这种创造是一种痛苦而又寂寞的蜕变,外界读来有很多理解,但是内部的坚持绝非一人所能担当。乌镇的保护与旅游,一直有一支执行力、凝聚力强劲的团队,所以才能从白手起家创业走到今天。
木心先生曾对我说:现在社会,倾心做餐单的人,远远多于烧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