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城凭吊

(2007-10-20 22:00:30)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吟歌

    这几天,在新疆参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年会。

  十月的吐鲁番,遍布各个角落的葡萄架上,只零星地挂着几串早已萎缩了的剩果,呈着半透明的琥珀黄,如同一个个句号,预示今年瓜果飘香夏季的结束。

  到了这里才知道,每年十月十五日前,当地果农都要把架上的葡萄藤收起来,盘在根的周围,再用泥土覆盖,待来年三月十五日前,再重掘出来,复挂在架上,养成下一轮的收获。

  不禁对脚下这片的土地又增添了一份敬仰,它不仅孕育了生命,在寒流风沙来袭前,又展开温暖的翅膀,呵护着生命的成长。

  葡萄、哈密瓜、新疆舞、大漠、戈壁等都是公认的新疆代表符号,但我认为唯有每个地方的土地才是永恒的,虽然它毫不引人注目,也没有绚丽多姿的形态,每地的贫瘠与肥沃、密实与疏松、干旱与湿润,甚至其色彩都有差异,但在地球的任何角落,人类的文明和历史却都生发在泥土中,成长在泥土中。泥土的生命是历史的凝聚,尽管历史的各种固体形态早已化为尘埃,但后来的每一位访客,却依旧可以从不同的土地上,直观地嗅出空气中飘浮、早己被吹皱的岁月味道。

  傍晚,我来到交河故城。

  太阳己经开始西下。在戈壁罕有的农田绿林围囿中,宽300米、长1700米,高出两条交叉河道水面30米的土城遗址,如搁浅的泰坦尼克号巨轮,给了我巨大的震撼。

  触目是寂然的土黄。整个土城废墟中,没有一丝绿色,也没有一块石头和木头,这里只是纯粹泥土堆砌的世界。无际的断垣残壁,如同雕塑般地肃穆伫立,透着荒凉、透着沉重、透着空空如也的叹息,只有土崖下的交河,依稀传来水声潺潺,吟唱着几十个世纪前不绝的回音。

  交河土城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开始有人类活动,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土城遗址。历史上交河土城是新疆地域车师古王国的发源之地,汉朝在此设戊己校尉,屯田耕耘,公元640年唐朝灭高昌后,又有新疆另一古王国回鹘人入居,几番征战,几多兴毁,这个曾经的繁华之城早己光泽尽褪,只剩漠漠黄土的叹息。

  缓步从南门进入,映入眼帘是昔日的城市街区,透过层层叠叠的土块,依稀可以分辨鳞次栉比的街肆格局肌理。曾经的丝绸之路,在这里不知开出了多少朵繁华之花,只是今日,再也没有商贾交易的喧嚣,也很难想象这完全由泥土构成的城郭气象,甚至在这遍地的土屋残骸之中,烟薰火燎的生活痕迹也了无踪影。踏在这条条残缺古街上,如同漫步火星的表面,唯独这顽强不倒的断墙残壁,依旧传递着曾经繁荣恢宏的组合遗码。

  走过官署遗址,我来到塔林,土城的尾端,是一望无际的墓区。有人说,中国城市的历史,是泥土堆砌的演变历史,泥土上的是城市历史的上半场,深伏于泥土下却是下半场高潮的脉动,地上地下是生和死的契合,开始和结束的连续。一千六百年前,这些如今被泥土紧裹深埋地下的灵魂,还是如此活生生地在这片土地上牧放牛羊、耕种禾稼,今天,却变成沉睡在连绵土丘中的无数骨殖和陶筑器皿的碎片。但这里,不仅是生命终结的坟场,更是血火交汇的战场。一堵堵日蚀风凿的墓泥墙上,吞没了不知多少疾飞的箭簇断戟,泥土下的累累亡灵,又曾发出了怎样高亢的雄浑啸叫!

  倘佯其间,不敢伸手触摸,深怕扰醒了地下沉睡的生灵。历史如同这黄土,源于塑造的有形,终归于解体的无踪。无须再详尽古城的历史,也不必重吟历代文人赞叹古城的诗句。精准的考据数据,华美诗篇的音律,都只能掀起泥土掩盖的一角,今人永远无法完全读懂历史的广阔和包含的博大,所有活跃在时光中的片断,只属于过去,属于这片孤寂的泥土。

    尘归尘,土归土。

       残阳似血。脚下是坚实的黄土,迎着微凉的晚风,独自感受着历史的沉重带来的静谧。

 

               土城凭吊

                         交河故城的模型

               土城凭吊

                       交河故城的街肆废墟

 

 

 土城凭吊

                                 土墙(一)

               土城凭吊

                              土墙(二)

               土城凭吊

                              后面是墓地

               土城凭吊

                         土屋议事厅

             土城凭吊

                   烽火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细节不细
后一篇:坎儿井之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