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分类: 吟走 |
项目负责领导客气地问我,这个工程会存在什么问题?我坦率地回答,可能没法保证细节。
向来反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性修缮工程,由一家施工单位在短期内、大规模铺开同时平行施工。因为对那些上百年的老房子来说,每一幢都凝聚了当时主人的理想和时间烙印,包含了不同工匠、不同工艺的智慧和创造。表面看,历经沧桑的老房子似乎都大同小异,实际每间房屋无论从形制和建筑构件、建筑工艺、用料、施工技术,以及老房子的不同建筑年代、地方风格,都有很丰富的变化,即便房屋主人的身份、癖好都会在建筑上留露出特有的表征。这种极易忽视的差别,就是建筑的细节。
正是这些拥有千姿百态、极富细节的老房子,才构成了历史街区建筑组群多样的空间形式和生动内涵。而流水线式的集团化施工,很难保证这些老房子细节多样性的完整存在。
建筑的细节是建筑语言的精华,往往能比建筑本身传达更多的内容。我曾在北京故宫中细细欣赏那些飞檐重叠的大殿,仰头上望,居然连木缘子的表面都做成竹节的外型,似乎展示着皇家的高风亮节,使人不由得感叹祖先的工匠在建筑和建筑所表达的思想上,那种营造细部的想象能力和表现水平。
江南古镇的民居无疑是中国民居中最富想象空间、最具表现力的民居建筑之一,无论是门楣、窗户、院落的多变;梁架、木作雕花的精巧;还是与自然环境的渗透交融,都蕴含了这块富沃土地上先民的生活情趣和人生理解。仅砖雕门楼石库门条石中一个小小铁装饰件,就有几十种花样之多。因此,保护修复老房子,就必须捕捉好每个细节,熟悉它、解剖它、感悟它。理解这些细节之美,首先要源于与老房子情感上的沟通,对老房子生命的挚爱。
西栅历史街区是乌镇历史建筑保存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区域,光大小各类老厅堂就达三十二个。在对西栅街区保护修缮的几年中,公司从上到下,―直把老房子修缮的工程质量落实在细微之处。不仅对列入重点保护的厅堂,对一般民居的修缮、恢复性的重建项目以及街区的环境整治,都十分注意细节的琢磨和营造。为了完美修好一幢老建筑,我们一般都要先了解该房屋的历史背景,通过现居住者或走访老人、查询镇志等,尽可能的掌握该房屋的最原始结构布局及主人身份,接下来是精确测量,画好修缮的方案草图,标明关键的细节修复要领,使直接参与修缮的民间工匠可以直观的了解和沟通。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某一建筑在修复过程中,发现了更为确切的修复细节或工匠们在施工中误解了工艺,决不将错就错而是重新开始,有的建筑修了拆、拆了又修,反复多次。因为我们内心都非常清楚:粗糙的施工,是对老房子“保护性”的永久伤害,唯独专注执着于细节,才能最大限度在这些历经岁月的老房子上,重新见证祖先呈现给今人的客观存在。西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时,宣传上用了“历时四年磨砺”,外人可能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但每个亲历这个过程的人,都会在这六个字中读出曾经的艰辛与努力,并为之自信与自豪。
有人说:“贵族就是细节”。我理解此话的含义是指人对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理念的教养和修养差异,折射了个性的差异。建筑如人,对建筑细节的尊重,也是对人的尊重。在我读来,每一幢老房子,无论是否身世显赫、是外观辉煌还是朴素,它们都是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贵族,它们身上的每一处细节都会说话。侧耳倾听,让我迷恋、让我敬仰、让我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