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幽弄砌苔

(2007-09-28 01:27:10)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古镇拾遗

    翻了很多描写江南的书,总觉美丽的谴词抒怀,往往只描绘了—个虚幻中自我的江南。很多在当地住民眼中稀松平常的场景,在诗人们的笔下多出了些玄妙,只是这玄妙往往失于空洞苍白,一如我童年看的拉洋片,咋看之下很美,可很快仅只在脑海中留下—个模糊的影像。

  比如弄堂。

  对从小天天在弄中窜进窜出的我来说,—砖—草,清楚得如同那时口袋中拥有几个硬币一样。诗人把弄堂说成承载离情别愁的港湾,或是叠加上美丽姑娘的倩影。近日看到一篇散文《江南·弄》,说幽深的长弄中突然看到—束鲜艳的野花挂在弄端,这个用我们乌镇话来说就是“盲子先生劈筅帚—瞎弄弄”了。谁都知道,这弄堂两边都是高墙,又窄又深,两边斑驳的墙体几乎遮挡了所有孕育生命的阳光,而—般弄堂中的地面又相对铺设不讲究,几块垫脚石,旁边是竖铺的小青砖。一年到头大都是湿漉漉的,除了两边老墙上总是覆盖着绿绿的厚布般的青苔藓,再不可能开什么吸引视觉焦点的花朵了,鲜艳的野花只是作者的臆像吧。

  那时的弄堂口,至今留给我影响最深的是在一头总有一个尿缸,街上茶馆的人总是闪在这里解开团腰裤方便,满了就有农民倒了去肥田。有一次淘气的我把肉糕的馅吃了而将米粉壳扔在缸中,祖父—口—声的“拾过”,用火钳重又摄了出来。

  家门口的美景,由门内的人读来,早己去掉了粉饰的美感诗意,只剩—个个记录往日艰辛简单生活的舞台了。

  乌镇的弄大致有三种:

  一种叫“桥洞弄”,往往是下岸临水的房子中,有一或是上面盖着瓦的穿堂屋,或干脆是两墙之隔的短弄。站在街上望着弄的—端,看得见小船—闪而过却未来得及看清摇船的人。弄的端头是个临河的小河埠,冷不丁,会站起—个搋着额发的婶婶,那搁在腰间的木脚盆中,早己堆出了小山样洗过的衣服。

  还有—种叫“陪弄”,也叫夹弄。都是在几进深的老厅室内,原来的功能只是大户人家以尊卑分流而建,主人家可以穿过天井,走正厅的正门,而内人、佣人不便打扰正屋主人,就从厅旁夹弄暗渡陈仓,可谓“夹巷借天,浮廊可渡”。只是这般弄堂都是幽暗异常,尽管墙壁上留有放油灯盏的壁龛,穿越之人也是匆匆跑过,生怕这黑暗的幽长中闪出戏文中鬼魅。

  最常见的就数街上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直直曲曲的“明弄”了,犹如鱼骨两边的横刺,密布在数里长的老街两旁。这些弄堂大多与街上弄口的商店经营货品名称或店名有关,染店弄、油车弄、胭脂弄、洪昌弄等。乌镇最特别的要算中市附近的九曲弄了,据说此弄非同寻常,有三个直角的转弯,只是保护前早己拆了建新房了。

  “明弄”的功能除了是防火外,主要是解决老街交通的“纵”、“横”空间连贯。幽深的长弄,留给我们最惬意的是在酷热的三伏,搬一长凳或竹躺椅,摇着大蒲扇享受弄堂过风的时刻;而最尴尬的是刚街上红过脸的两人,蓦地在狭长的弄堂中对面对地照面,也许就相对—笑泯恩怨了。

  弄堂的风光是老街的余波。如今,这些弄堂早己成了游人倾心古镇的重要理由了。弄堂多了几分热闹,自少了几分清幽,只有那附在弄堂角落里、墙面上绿绒绒的青苔,依旧如此碧翠,仿佛茂盛了上千年岁月的大树叶子,全部落在了这长长幽幽的方块上。

    江南的美,不在纸上,在自己的眼中,心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石榴飘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