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乌镇九年里,深深沉浸在这个1300岁老镇的沧桑长河中,对所有耳闻目睹有关这个市镇的一切资料及相关内容,有一种几近狂热的热爱。一段史料、一张照片、一块纸片,都会激发起我对这个古镇漫漫岁月中一段历史、一出悲欢、一个瞬间的探寻和追究的无限热情。
一直想把这些时空之旅记录下来。
今天就从一张纸开始吧。
手上这张已经发黄的的保单,是我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的。
那是六年前,东栅景区开放不久。一日,财政部一批官员来乌镇,一大群陪同人员拥着到了常新街汇源典当行。乘在外面等的功夫,走进一家新开的古玩铺闲逛,发现了一张折叠起来满是洋文的单据,在一堆的洋文中用钢笔写着“乌青镇南大街十八号”的字样,凭直觉肯定与乌镇某段历史有关。一番讨价还价,花15元钱买了下来。
回到办公室细看,这是一张国外保险公司的火险保单。从保单的英文直译承保人似乎是某某贸易联盟有限公司,险种为火险,投保人乌青镇南大街的“锦和斋”,保险期1932年8月至1933年8月。令我吃惊的是火灾保险总额是1000两白银,年保费18两白银。
虽然保单距今已经年代久远,但仍能分辨得出金额数字是用英文打字机打上去的,蓝色的字体工整清晰;地址、投保人用钢笔手写而成,字迹娟秀。保单两面还印了密密的火险条款和精美底纹,当然最后是洋人老板的签名。
这张保单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似乎打开了追寻乌镇往日繁华商业的一扇窗户。但翻遍镇志和所有资料,都没有找到“锦和斋”的相关资料。最后讨教了众多老人才得知,这是一家早年开于中市附近的广货店。
没有进一步详细的资料,也没有背后更多的传说故事。但我相信,这家仅仅火灾保险金额就达千两白银的广货店,就是乌镇这个昔日商埠重镇兴盛衰亡历史的一个鲜活缩影。
乌镇地处三省三府交界处,是典型的因水路航道繁荣而兴旺崛起的江南商业城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乌镇市达纵七里、横四里;青镇纵同,横半之”(民国《乌青镇志》卷四《疆域》)。合并起来,乌(青)镇区规模南北走向共长7公里,东西走向共长3公里,是一个真正的巨镇!
与所有著名的江南名镇相同,乌镇盛衰变迁的历史基本经历了二个阶段。
一是传统的“草市”阶段。市镇的存在和繁荣取决于市镇集结的手工行业,这由典型的农业自足经济阶段的特殊环境所决定。老镇上最多的是铁木农具、酱油糕点的手工业产业,这个阶段市镇的显著特点是大多产品由附近农户生产而到镇上交易。
二是商业进一步发展的“半市半乡”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国外经济的侵入,以上海为中心的近代工业都市逐渐形成,乌镇则与江南其他古镇最早受到影响。丝绸的兴起,又使得“乌青镇”这样横跨两省的传统商业集聚地得到了空前发展,家家户户不再自纺土纱,而把茧子卖给了镇上的丝号,再到商铺换取洋纱洋布。源源不断的洋货及工业品从上海等外地商埠输入,变成了乌青大街上鳞次栉比商号钱柜中白花花的银子。乌镇已经完成了连结乡市和大上海的华丽转身。锦和斋这家并非身价显赫的商家,在这个年代已经向国外保险公司投了如此巨额的火灾险,就是乌镇其时商业繁华的最好佐证。
蓦地,脑海中浮现出两条船:一条船刚从上海驶回,小伙计在搬老板刚进的货:洋布、煤油、毛巾、花边、热水瓶、牙膏、电筒、味精、饼干、保安电筒……另一条船刚从乡下摇来,船上众多的汉子和婆娘正“出街上”,准备实现他们期望已久的某个生活梦想……
码头上那个一袭缎子长袍,挂着一块怀表的瘦老头,是锦和斋的老板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