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虞自正与他的乌镇速写

(2007-08-29 22:47:40)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地灵人杰

  《虞自正速写——乌镇》这本画册我已不知翻了多少次了。乌镇历史旧貌的留存照片甚少,而虞老师的画册总能把我带进“水隔一溪,塘开三里”的昔日乌镇旧梦之中,点燃稍纵即逝的一丝灵感。

  虞自正是个普通的凡人,一如我们。我与虞自正非莫逆之交,甚至对他相知很少,回想起来,总共才见了三次面。

  第一次见面是在八○年底。当时已在工厂摇六一八车床十七岁的我,不甘于每天“翻毛皮鞋铁锈衫”的三班倒生活,突发奇想,对在电影院巨大橱窗里画电影海报的职业羡慕不已。那年中秋日下班后—人骑自行车赶了二十里路,到桐乡煤机厂前的人民电影院门口,看到了一个不高的男子正用水粉画着一幅巨大的海报。驻足观看良久,终不敢上前攀谈。回来一打听,知那人姓“虞”。说这人教过书,在剧团呆过,吹拉弹唱画样样都会,旁人尤津津乐道于他的一段往事:他现在的妻子是他到外地采风时画到的一妙龄女子,对方爱其才华而两情两悦……

  第二次见面时我已到乌镇工作,时正开始东栅保护工程前期调研。

  东栅的保护修复在一开始就要找准整体建筑风格的统一,特别必须注意建筑个性语言的把握和亮点的挖掘。正在我苦于缺乏相应资料而冥思苦想时,一天,副手拿出了一张一九五二年发表在上海新民晚报的“乌镇水阁”速写。顿时,电光火石般,马上意识到乌镇历史建筑的独特魅力亮点不是廊棚,也不是高桥、老厅,而是水阁!“临河而建,枕水而居”才是乌镇古镇独有的靓丽风景,当时那种茅塞顿开的领悟,至回想起来还印象深刻。马上从这四张邮票大小的速写画开始追寻,一番周折,终没有找到原来的作者,意外收获倒是从市博物馆王晓峰老师处知道了电影院有个姓虞的同事,曾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画了大量的乌镇风情风貌速写稿。

    很快,三大包用旧报纸包裹的画稿送到了我手中。

  打开一看,几乎是一个记录江南古镇生活的完整资料宝库!数百张绘在稍稍发黄普通卡纸上的炭笔、钢笔素描速写稿,涵盖了水乡古镇建筑整体景观、局部细节、街景乡俗、人物形态的各个方面,且绝大多数取材于乌镇当时生活场景描写,线条灵动流畅,人物刻画细腻,场景描绘生动。尤其宝贵的是作者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这段乌镇古镇风貌还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下,用素描的手法,翔实逼真地记录了乌镇四栅、中市一些建筑的特征,虽然张数不多,但这种珍贵历史信息的传递保留,对在当时风貌已遭严重破坏的古镇而现存相关照片和资料极少的乌镇保护工作来说,无疑十二分的珍贵!随便翻开其中—张,浓浓真实具像的历史信息扑面而来。

  兴奋之余,我立即联系王老师,与虞老师见了面。二十多年不见,虞自正看上去明显老了,花白头发下满是皱纹的脸,看得出他这几年过得并不轻松,拘谨神色下掩盖不住一丝倦意。

  “这东西压在箱子底下很久了,你们要用就随便拿去吧!”看得出虞自正很高兴。

  在一番客气后,我主动提出来:由管委会出资,精选一批画稿,专门出版—本乌镇速写画集。我觉得这不仅是一种礼仪上的谢意,更是对这批珍贵的画稿和作者的尊重,我相信任何对乌镇怀有历史情结的人,都会喜欢这批画稿的。

  很快,书出版了,还请了乌镇籍时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昌酩先生写了序。

  时间很快过了三四年,我也从东栅移师西栅。—天上午,王晓峰老师带了虞自正来到我在宋家厅二楼的办公室。几年不见,虞自正消瘦得很厉害,我忙不迭问他有什么事?

  “没什么事,我是专门来谢你的!”

  “谢我干什么,我谢你才对,你的画稿对我帮助太大了!”

  “没有啊,是你帮了我大忙,我—生中间唯一存留在世上的就是这本书了!我又画了张画来送给你!”

  当时,由于周边人杂事多,也没过多讲话,不一会他们就告辞了。

  过了不到两个月,有—天突然听到虞自正生癌过世了。

  回想起来,第三次见面其实是虞自正来向我作最后的告别啊!

  因为场面上的规则,我的名字至今放在这本画册主编的位置上。每每看到总有一种恨不得钻进地洞的羞愧。为此书出—个主意,掏―笔不属于自己的出版费用,与虞老师几十年的呕心沥血相比太微不足道了。而当时我这么轻易地对待—个己经知晓自己生命大限、给了我很大帮助的人的谢意,使我至今都不能原谅自己。

  也许,所有的感恩都来自于一种万物将别的领悟。生是期冀,逝是伤怀,当你真正的失去一样东西,你才读得懂它的价值。生,我们没有选择,死,我们也无法回避。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保护昨天、今天看到的美丽,记住所有美好事物。生命无论如何短暂、如何无声不引人注意,但曾经美丽过,这就够了。

    虞自正老师,在天国,你会过得更好。

 

 

             虞自正与他的乌镇速写

    这张位置应该是站在咸宁桥北堍向西望,临河水阁错落有致,桨声水影,一派古镇泽国风光。所幸是此段建筑保存完整,整治时仅拆去了后期私自搭建的临河杂棚。

 

              虞自正与他的乌镇速写

   《茶馆里有唱声》 雾色蒙蒙的清晨,天色未全亮,父亲带着小女孩出街,船未到市口,小女孩就听到了远处茶馆传来“三跳“的唱声,女孩站在船头,兴奋的期待。

    相比现在不少纯粹用技法表现古镇某个角落的颓败美,或用现代手法把古镇抽象为—个只有桥影屋形的画作,我始终认为虞老师是所有画乌镇的画家中最优秀的一位,因为他源于真实生活,毫不矫情,就如乌镇般的朴素而内蕴活力。

 

 

             虞自正与他的乌镇速写

             —幕再熟悉不过的场景,老汉吃的估计是阳春面或油渣面。

 

 

              虞自正与他的乌镇速写

    作者不只记录了在立桶摇篮中的水乡孩子,而且还细致地写下了婴儿全身衣服的颜色:帽兜是紫色,围袋是粉绿,小包被是灰蓝、深米色和红色相间。虽只是一幅单色速写,却令人深深陶醉在江南特有的色彩世界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