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滋病与心理健康

(2018-08-12 00:22:31)
标签:

杂谈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 栾静媛

@心理咨询师栾静媛   十余年线上咨询经验,擅长领域:婚姻、情感辅导,性心理,亲子教育,情绪减压,私人心理顾问。

人们常常“谈艾色变”,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会在人群中造成如此之大的恐慌?人们是以什么心态面对艾滋病、对待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在如此可怕的疾病面前,艾滋病患者感染者除了面对可怕的病毒还要承受来自社会怎样的压力,他们的显著心理问题是什么? 人们经常用“身心健康”来形容身心的状态。

一般来说,身(生理)是心(心理)的物质基础,心为身的精神机能,两者相互作用,作为有机统一体对人的发展生活产生影响。艾滋病衍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我们该怎样解决,也许很多看不见的心理问题我们无法简单地用药物治疗,所以,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有关艾滋病的“心健康”。

在一部分普通非AIDS 感染者中,由于受到对AIDS 片面的宣传的影响,以及对AIDS 传染途径和流行情况的错误理解,产生害怕自己可能已受到这种感染的焦虑。他们的焦虑常与害怕通过一般生活接触传染有关,如共用电话、炊具和食具、毛巾和被服、洗澡间和厕所、以及非性接触和接吻等。对这种人一般可通过向他们明确而合理地说明本病的已知传染途径和不会传染的一些活动,就可解除忧虑。为预防引起这种心理反应,在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中,要注意全面而恰如其分。另一部分非AIDS 感染者由于心理脆弱或性行为方面的罪恶感,加上对AIDS 的恐惧,导致出现" 假艾滋病" 。尽管反复查证他们不可能接触HIV ,抗体检查也是阴性,但他们仍不相信自己是健康人,提出许多躯体方面的主诉,如乏力、体重减轻等,并认为这些肯定是HIV 感染的证据,他们害怕感染达到了强迫观念的程度。这是一种心理精神综合征,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或精神病学治疗。

这些心理问题亦或者说盲目恐慌带来的心理困惑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人们常说知识是最好的武器,而无知往往会带来很多的危险。有的人和艾滋病人擦肩而过就吓得连续做了几次HIV 检测,很长时间都惴惴不安,不敢相信自己没有被感染。可是也有很多人在医院接受输血、针灸、注射的时候却从来不知道担心不查看不监督消毒工作做得怎么样。其实盲目的恐慌必然导致对艾滋病人的歧视。

有一份调查资料显示艾滋病人最困惑的并不是无法医治,而是他们的个人利益没法得到保障。从这些非AIDS 感染者的心理恐慌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预测到他们会在现实生活中有怎样的行为表现。歧视?冷眼?远离? 这都是生活中确确存在的。这样一来,社会群众带来的歧视必然导致AIDS 患者的巨大心理压力。

有调查研究显示全国保守估计有74万HIV 患者或携带者,而只有34万人登记在册,即公开身份,这就说明至少有40万人未公开自己是HIV 患者或携带者。其实从这个现象不难看出,社会缺少对艾滋病人的宽容与理解更多的是有色眼镜的看人方式,所以导致大部分人群没有勇气公开自己的身份。甚至许多感染者最初遭到的歧视往往不是来自于社会而是自己的家庭。

一般人在得知自己被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以后,可能有多种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8种:震惊、拒绝、愤怒、报复、孤独、恐惧、自惭、厌世。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上述所产生的这些情绪及反应,应该说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不过,虽然产生这些情绪可以理解,但对身体却是有害的。因此,如何克服这种偏激的心理反应,保持平和心态,对感染者今后是否能自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在美国的一项研究中,对比了随机接受或者不接受为期10周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已经出现症状的男性艾滋病毒阳性患者的心理状况(研究结束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也立即进行了治疗) ,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接受治疗组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明显减轻。这种治疗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治疗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二是研究表明,抑郁的无症状患者存活时间不如不抑郁的患者存活时间长。因此心理治疗可能对艾滋病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有好处。

所以,让我们从客观科学的角度理性的面对艾滋病与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让感染了艾滋病的人能够有更多治疗的机会,提高生存几率与生活质量,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健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