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2 9 晴
 
写下日期,突然意识到今天是12。9呀!
 
去年十月,我转载过网友蓉画(住在德国)的一篇文章,《童话般的小学  问题多的中学》,当时写了如下的评论:
   
这篇文章帮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更长的视线来观察、分析和评论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没有哪里可以提供令人百分百满意的教育,家长的任务则是,看清楚这种教育长在哪里,短在哪里,然后尽自己所能去扬长避短,让家庭教育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往完美教育的方向拉近一点、再拉近一点......
   
在这种拉力赛中,身处不同地域的家长得做法可能是完全相左的,然而其精神内核却是一致的。
 
在上一篇《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育》中有个新浪网友留言说:
   
其实在哪儿读书,取决于孩子想成为什么样儿的人,在哪里更方便他成长!而不是国外就一定适合!问题是,当我们对国内教育环境感到不满时,逃到国外好象就成了法宝,追求所谓“成功”,考上国外的院校成了某种“标志”。这种情心态下走到哪儿,都是中国人的内核,所受的还是中国式的教育!
   
决定差别的是个人的态度,而并非环境!国外也有虎妈,国内也有猫爸!
强烈同感。
 
   
杨澜访谈曾同时请来虎妈和猫爸一起做节目。很多人原本以为这个节目的火药味肯定挺足的,事实上却发现双方在很多问题上持相同观点!虎妈说,如果她们一家生活在中国大陆,她肯定会采取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我想可能正是基于前面提到的扬长避短的理论。
    美国的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学校教育比较宽松,虎妈回家后要求紧一紧(当然,一般觉得她紧得有点过了);国内学校教育很严格很紧张,猫爸回家后帮着孩子松一松。从两家孩子自身感觉来看的话,区别恐怕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大。
 
   
我们的学校教育非常注重文化课教育,注重基本功训练,这是优点。而在体育、人文、独立思考、个性以及创造性培养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网友芳时在《晒晒学童的时间表(周六)》那篇博文下的评论中贴了一个美国4年级男孩的时间表,安排很满,家长被指责过度安排。有网友看了说,学校作业少,家里给多安排点,一均衡,和国内也差不多。
   
其实还是不一样!为什么?有人说,人和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8小时以外在做什么。学校教育主要进行的是共性教育,家庭则更容易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如果学校的作业很多,那么意味着8小时以外所有孩子依旧在做着相同的事情,所以毕业后,各种形状都被加工成方形或圆形就不奇怪。那个孩子的时间表虽然也满,但我注意到,他将很多时间花在高尔夫球的训练和比赛上,相信其他孩子的安排肯定不同。这样,不同个性特色的人才得以形成。
 
本周豆豆的作业情况:
周一:英语20分钟,语文25分钟,数学无,共计45分钟。
周二:数学一个半小时(有不会的,包括讲解时间),语文30分钟,英语无书面作业,老师让为第二天的考试做准备,豆豆说都会,没复习。共计2小时。
周三:无作业日,去国家大剧院听中央民族乐团的《经典力量》民乐演奏会。(瞧瞧,没作业就能干点不一样的事情吧?!
)
周四:英语15分钟,数学60分钟(有不会的,包括讲解时间),语文45分钟,共计2小时。
本周周内作业共计4小时45分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