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下没有完美的教育

(2011-12-07 15:11:39)
标签:

教育

分类: 豆妈推荐

2011 12 7

 

今天看了陈晚转载的一篇文章《80后父母:为什么我们不想让孩子在美国上学?(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cefc10102dva2.html》感触非常深。

想到两句话:

1. 这山望着那山高。

2. 天下没有完美的教育。

 

我在微博上发了很多感慨,一起放在这里吧。

 

当两个方向的声音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就发生了。《80后父母:为什么我们不想让孩子在美国上学?》http://t.cn/SqIqh2

 

美国教育还有一个趋势,在我说就是家长越来越自私,有个漫画我觉得很形象:第一张是50年代,一个小孩考了F,爸爸对着孩子说:“What’s wrong with you?”(第二张是现在,小孩考了F,爸爸对着老师说:“What’s wrong with you?!”

中国家长在现实生活中是第一张,网络生活上是第二张!

 

“美国教育还有一大块是“团队合作”。我认为这是完全失败的一块教学,从来没成功过。”我们一直说要学习人家的团队合作教育呢。他们是操作上有问题,我们是基本还没有这个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就没有设计相应环节。

 

“绝对不是没有压力的孩子就会更快乐。这不是一加一等于二。我觉得通过努力获得成绩对于孩子是更深刻的快乐,这种经历会进入更持久的精神层面。”

这是对的。但国内现在走向另一个极端了,用成绩评价一切,孩子被作业绑架,很多压力大到无法呼吸!
 

“我个人在美国念研究生的感觉很没有意思不准备随便答卷成绩都是一等,这样的成绩不代表任何付出,自然没有记忆深刻之处;相反,回忆起大学时代经常挑灯夜战.....那时的记忆更隽永。”

者是北大毕业的,那里学习氛围肯定好。国内大多数大学学风都不好网上倒是疯传哈佛图书馆凌晨4点灯火通明的照片!
 

“在美国从小就“被接触”大量毒品和性。要从小就开始抵制,而且不断有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迫使你尝试,这对于教育是很大的干扰。”

这个确实早有耳闻。不过也有人说,就是乱那一阵,年纪稍长,基本就改邪归正了。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回事?
 

“其实真的要看小孩怎么样,如果小孩很聪明,是读书的料,还是在亚洲更好,学习氛围好;如果不爱读书,可能在美国压力会少一些,然后有特长也会有发展,不会被打压到。

这个建议好像很务实啊!
 

“在亚洲普遍尊敬知识分子。在台湾如此,我想大陆应该也差不多,你说教授?大家自然会觉得啊很有知识让人尊敬。在美国你说教授?Nobody cares。(谁在意呢?)因为美国成功的标准,大家尊敬的,那就是要会赚钱。”

在这个问题上,大陆越来越向美国看齐了。
 

“我不喜欢这种文化。我认为老师不应该被放在需要为自己辩解为什么讲某些知识的位置上。”

这个可以换个角度看,老师不妨主动讲讲数学的用处,这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美国教育这些年一大趋势是标准化考试越来越多,老师的自主选择越来越少。老师都有一个单子,上面列着必须讲的内容,这个单子只有越来越长,从来没减短,所以老师越来越被迫去覆盖所有测试内容。”

嘿嘿,中国老师恐怕个个有过之无不及,回来你就有体会了。

 

“我和我先生都来自普通家庭,我们认为孩子将来怎么样也一样要靠她自己,父母教养已足够,没什么必要为她铺路。替她把路都铺好了,还算是她的人生么?”

这话说得太好了!

 

"国内文化氛围好,书店多,学习条件好"

不知道作者的取样地点是哪里?我估计能这么自信地说出这句话的中国人恐怕不多。

 

"我上大学时,我身边北大同学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父母各个行业都有。还有不少同学家境比较困难,就系里这个小样本看,比例大概10%吧,都靠各种助学金或者自己做家教完成了学业。"

有数据说,目前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农村生源比例在不断下降啊!

 

“国内大家都在学十八般武艺,小孩子希望跟着朋友,是有学习动力的。”

呵呵,不忍心打击你们,不过真不好说哪里孩子厌学的更多。
 

“美国教育这些年来越来越侧重“different learning types”(即不同的学习类型,每个学生如何学习,接受信息是不一样的,譬如有的听讲课就可以理解,有的就不可以)......我认为这个理论是有道理的......不幸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这个理论很多时候其实只不过让很多孩子“feell good"而已。他们会说:“哦,不是我学习不好,只不过我不是visual learner(视觉学习型)而已。”不过是给了他们更多借口。”

再好的教育理论都需要可行的操作方法!
 

“年少时少努力,感觉很幸福;” “年少时勤奋努力,感觉很痛苦” 最后这两段对幸福和痛苦的描述,好像和开始时对幸福的定义“快乐和幸福感都是一个复杂的事情,不是作业少就等于会更快乐。” 有些冲突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