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3月中旬,金融市场因贝尔斯登流动性枯竭等事件而再度恶化,市场预期美联储会加大降息幅度,从50个点到75个点再到100个点。 3月18日,美联储利率会议降息75个点,并对通胀预期上升发表了严厉措辞。受此影响,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集体跳水,创下近年来的最大跌幅,引发2008年第一轮大宗商品市场动荡。这是商品市场投机资本和美联储利率政策博弈的结果。
无独有偶,2006年6月也出现极为类似的情形。当时市场认为美联储会暂时停止加息,引发能源、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在4、5月份大幅上扬。然而,在2006年5月10日美联储第16次加息之后,伯南克对通胀发表强硬看法,市场乐观情绪急转直下,过去暂停加息的预期很快变成对联储很可能加息的预期,引起商品市场投资者的分化。在美联储6月底第17次之前,大宗商品价格走出一波急剧回落的行情。
近年来大宗商品市场大起大落是市场金融化的结果。随着期货等衍生品的发展,商品市场吸引了包括机构投资者等金融大鳄在内的投资者入场,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加重市场的投机成分,商品市场愈益金融化,价格可以在没有任何交易的情况下飙升或者狂跌。
进入21世纪,市场从炒作中国因素开始,大宗商品演绎了一波前所未有的牛市行情。2002年,为了对冲美元贬值风险,投资者纷纷增持商品头寸;2004年,对华尔街资产重估的担心,再次引发投机资本从金融市场涌向商品市场。巨额投机利润使市场信心不断膨胀,催生过度自信,价格上涨成为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动力,市场充满泡沫成分。在价格不断冲击一个又一个新高之后,市场信心变得更加敏感,也更加脆弱。
通胀因素成为当前支持商品市场继续牛市的理由。然而,与20世纪7、80年代商品牛市时期的通胀不同,现在的全球通胀只是温和上升,全球化等结构性因素,以及各国对物价稳定的重视,使得通胀很难不断攀升,不足以支撑商品牛市的形成。同时,全球经济基本面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第一,经济放缓打压商品市场需求。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已经出现衰退,并波及全球经济。IMF在最近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3.7%,远低于去年底的4.8%和今年初的4.1%。
第二,投资偏好调整。随着次贷问题的暴露和金融市场的调整,金融资产正在逐步恢复吸引力,商品市场作为金融动荡避风港和金融资产替代投资形式的作用下降,投机性资本的流向可能发生变化。
第三,商品市场上美元贬值的因素减弱。自2002年以来,美元经历了长达6年的贬值周期,对欧元、英镑等主要货币屡创新低,美元指数也在历史低点。尽管为了减缓经济衰退,弥补消费和投资的不足,依然需要美元贬值来刺激出口,但是美元贬值已经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并影响到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所以未来可能的美元贬值会出现结构性调整,即对欧元、英镑止跌回稳,转向对亚洲货币和石油出口国货币贬值。
第四,防通胀将是央行首要任务。出于危机管理的需要,主要国家央行先后降息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应对次贷危机。在市场平静之后,物价稳定将成为各国央行主要考虑的问题。这是有先例的。例如,在美联储2004年6月开始加息动作的时候,市场上最积极的估计是加到5%就会停止,更多的人认为在4.25%到4.75%之间,但由于经济情况变化,尤其是能源以及铜等矿产资源价格大幅上升,事实上美联储是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调至5.25%。
第五,主要国家加强能源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努力提高商品使用效率,降低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这些努力的积极作用正在显现。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宗商品价格飙升难以为继,市场可能进入回调阶段,3月份市场动荡也许就是一个信号。
市场的动荡还会继续,投资者应采取谨慎的投资策略。在市场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投机头寸,不能盲目地追涨杀跌,或者跟风炒作;企业要从套期保值角度参与市场,而不是去投机,以避免惨重的损失。过去,中国投资者和企业已经有过很多的惨痛教训。从最初的铝期货,到后来的石油、铜期货,有关企业铩羽而归;近年来中国投资者在国际黄金市场上的损失也是惊人的;QDII仓促出海抄底,更是使众多欲试身手的投资者损失惨重。回归理性投资,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是每个投资者出手前先要做的基础性工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