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搭美元贬值顺风车加快升值
一季度,人民币升值明显加快,汇率6时代指日可待。3月27日,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为7.0130,升值4.16%。这比去年升幅6.90%的一半还多,更是超过前年全年3.35%的升幅。
升值加快本在市场意料之中。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今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汇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升值具有紧缩效应。随着汇率趋向于均衡水平,人民币升值对贸易的作用开始显现。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1、2月份贸易顺差已经显著下降。贸易顺差回落,外部需求下降,有助于抑制经济增长过快;出口放缓,进口价格回稳甚至走低,对物价上涨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然而,升值的速度有些出乎意料。主要原因是受次贷危机和经济恶化的影响,今年美元继续大幅度贬值,屡创历史新低。今年一季度,美元对日元曾跌至97以下,最多贬值13.28%;对欧元最多贬值7.48%;对七种主要货币的有效汇率指数一度跌破70,最多贬值5.45%。由于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美元在篮子中所占比重最大,如果美元对其他篮子货币贬值,人民币就会对美元呈升值态势。
尽管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但对日元、欧元依然有不同程度的贬值,最大贬幅分别达10.13%和4.52%。今年和以往不同,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对日元贬幅超过对欧元的贬幅,可能预示着亚洲版广场协议正在起作用,美元贬值进入第二阶段,即主要是对日元、人民币等亚洲货币以及石油出口国货币的贬值,对欧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将回稳。
汇率调整节奏变化有助打破升值预期惯性
美元意外的急剧坠落使人民币汇率调整出现新的特点。过去,在一年当中,人民币升值基本是匀速的,而且前慢后快。按照这个经验推算,今年人民币对美元至少升值16%。但是,从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现在还看不到这种可能。因此,今年人民币升值节奏将是前快后慢。
过去前慢后快的匀速调整方式,使得升值预期不断强化。市场上人民币升值加快,立即产生升值进一步加快的预期,形成升值预期惯性。因此,尽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18%,但升值预期不减反增。
在中美利差倒挂的情况下,尤其是美联储很可能继续降息,升值预期强化进一步扩大境内外的套利空间,利率和汇率上的“双赢”刺激热钱的流入,如1、2月份扣减贸易顺差和FDI后的新增储备量激增,外汇贷款增长畸高,都加大当前宏观调控的难度。更为可怕的是,像日本那样,升值预期的长期、持续存在会降低国内利率,使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流动性出现过剩,催生泡沫。
今年汇率调整节奏的变化为解决升值预期惯性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如果上半年升得多一些,比如7%,那么人民币年内的升值压力就会减轻,加上国际市场上美元下半年有可能回稳甚至反弹,一段时期的双向震荡行情会使升值预期遽然降温,有利于市场重新恢复有序。这就好比给正在无摩擦力轨道上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一个阻力,使其在一个较低的速度上继续运行。
企业应对汇率升值的避险方式需要调整
升值提速加大了出口及相关行业的经营风险,企业应该做好充分的应对。
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下,管理汇率风险的基本原则就是尽量降低持有外汇资产的数量和时间,增加持有外汇负债的数量和时间,以避害趋利。汇率风险管理的方法有很多,企业要综合考虑汇率预期和自身具体情况,选择可行的最经济的方法。例如,出口可以适当提高的美元报价,选择长期币值稳定或有升值趋势的货币计价,通过预收货款或其他方式提前收汇,对现汇账户实行零余额管理,等等。
远期结售汇也是规避汇率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要基于对汇率的判断。去年,银行的汇率预测发生系统偏差,普遍低估了人民币升值幅度,远期美元结汇的价格定得过高,大多高于到期的实际汇率,企业运用远期结汇不仅规避了风险,还带来相当的利润。今年,由于去年的教训,银行普遍调高升值预期,甚至不排除一些银行故意夸大升值预期,市场上远期结汇的价格较低,如目前银行间市场9个月的远期美元汇率在6.5到6.6之间,银行对客户报出的价格还要低。如果企业预期年底汇率突破6.6的可能性小,那么出口企业就不一定要远期结汇,否则得不偿失。相反,进口企业可以运用远期购汇,来降低购汇的成本。
为了适应新的汇率水平,企业要有长远战略考虑。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改变国际市场竞争策略,以质取胜。汇率升值使得贸易品生产部门的利润下降,而非贸易品部门受到的影响要小得多,特别是一些服务性行业反而会受益,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对于一些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要加快转产转型。另外,人民币升值也降低了在国外投资的成本,企业可以抓住机遇,选择适当的时机,走出国门,到海外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