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 九子九样
龙是中国神话与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其形象有多种,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古代王室的标志。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它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具体是哪九种动物有争议。
相传龙的形体“九像九不像”,《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另一说是:“嘴像马、眼像蟹、须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狮、鳞像鲤、身像蛇、爪像鹰……”;还有一说是:“头似驼、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曹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传说龙有九子,各不相同。它们分别是:

赑屃
(拼音:Bìxì),又名霸下、填下,貌似龟,有齿,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龟为其形象。

螭吻
又叫鸱尾、鸱吻(拼音:Chīwěn),龙生九子之一,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灭。

蒲牢
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狴犴
(拼音:Bì'àn),形象老虎,传说其好诉讼,故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立其形象。

饕餮
(拼音:Tāotiè),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

睚眦
(拼音:Yázì),嗜杀好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狻猊
(拼音:Suānní),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椒图
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

囚牛
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龙生九子,九子九样——大千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俗语:人头上百,各形各色。碌碌尘世,百态毕现,鱼龙混杂,谁也无力使之千篇一律。以平常之心、圣贤之言律己待人,这个世界自然就会清静许多。世界大同,天下归心,是理想,是追求的终极。每个人只有从当下、从小处、从自己做起,才能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积沙成塔,才可以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