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隐于市——解读王散木老师
(2010-08-23 06:06:34)
标签:
大隐书法家乡情《春华秋实》广东人民出版社桃花庵王散木紫衣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大隐隐于市
——解读王散木老师
紫衣飘飘/文
那天早上,刚在办公室坐定,通信员送来一个大信封。
原来是王散木老师寄给我的书到了。
首先被信封上的字吸引,落笔大气有力,干脆凝练。
紫衣小时候描过几天字帖,字在同事朋友中还算过得去,不少人填写一些重要的表格都喜欢找我代笔。
可是,看到散木老师的字,不禁很是脸红羞愧,笔走龙蛇,这分明就是书法家嘛!
紫衣是个喜欢紫砂壶的人,上月底在紫砂艺术节回来后就一直谋划着要去宜兴学制壶。
我知道一个真正的制壶大家,同时一定是一个画家和书法家。
就遥想,散木老师一个作家又是书法家,还不知道有多少没被紫衣所发现的异处?
与散木老师结缘于博客,一份乡情又同在广东,虽认识时间不长就大胆向他讨教我新书的取名问题,王老师热情大方又很有见地为我作答。
起始只是在王老师的简介中知道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广东人民出版社东莞编辑中心的编辑。曾经在大学中专教过书,编纂过地方史志,从事过新闻采编工作,做过多家文学报刊的文艺副刊编辑、主编、《东莞文艺》编辑部主任、有关出版机构的编审等,一直做着与文学、写作、编辑有关的工作。
王老师寄来了三本书,《春华秋实》《为您喝彩》和《莞土挹香》。看过后对老师的生平有了一定的了解,最为感动是王老师对生活的热爱。
紫衣是个恬淡之人,很多博友说都我的文字不沾人间烟火气。
生活中我整日里品品茶、看看书,晚上去二沙岛珠江边上听那些流浪歌手唱些伤感的情歌,周末与朋友去寻寻美食,看看电影。喜欢念叨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总渴望过上“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的生活。
散木老师的文字恰恰相反,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他的笔下,一草一木皆有情,火辣辣,热腾腾。写丹霞山元阳石,写东莞的后街。甚至写芒果,写方言都亲切有趣。
看到王老师写成都那篇文章,我心里真的升起立即去那里的冲动,午后在锦里街区喝茶吃小吃,傍晚去春熙路选靓衣看美女。
写酒,写表姐,写回到故乡的那些文章,我突然感觉王老师离我很近,就像我故乡亲切的哥哥叔叔伯伯们仰脸可见触手可及,喝着酒说着乡情,那是离去多久也挣不脱的根。
散木老师写自己生活的小区,字里行间充满了热爱,对周围一切素不相识的人都充满了热爱。他文字里的热情一直感染着我。
他在母校的那番演讲尤其让我触动,散木老师不说大话、空话,要大家为了实现理想不顾一切,英勇奋斗。
他说,在这个浮躁的世俗社会里,文学可以是爱好,但是不能养活人。专职作家不好当,一定要把生活问题、生计问题摆在首位,然后再去玩爱好。这话真像一个慈父对自己孩子的苦口婆心。
王老师有目前的成就着实不易,他早年生活很是艰难,童年讨过饭,后来做过修水渠的民工,当过民办教师。他的一生遇到无数次的不平待遇。当兵、考学、招工,他四五次因为优秀被选上,最后去被公社、村里的实权派人物的子女顶替去了。让我惊讶的是,散木老师对此没有一点怨恨,愤怒,他的文字虽然有艰辛生活磨砺的印迹,但是没有丝毫的诅咒与刻薄,是那么开朗大气,睿智包容,幽默风趣。
如果换了紫衣遇到这些事,一早就气得吐血了。
想想自己也算顺利,可总感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希望有个世外桃源,过上清风明月的生活。
看了散木老师对生活的态度,我渐渐明白了“大隐隐于市”这句话。只有一个真正明白生活真谛,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做到如此豁达。
一个真正的隐士也是一个心灵无比宽广,极具包容心的人。
能做到这样的一个智者,自然无处不是心灵宁静平和的隐居地。
(本文转载自紫衣飘飘博客http://blog.sina.com.cn/buguanfy,本博转载时订正了个别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