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真看了每一位朋友给我的留言和评论。很感激大家对我博客的支持和关心,我知道我的博客并不华美,没有精美的图片,也没有优美的音乐,只是一些冗长的文字,怎么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朋友来此处与我交流,真的有些惶恐。针对一些朋友的诚恳意见,我经过认真思考后,感觉应该真诚的这些朋友就一些问题坦诚的交流一下,我想有分歧问题的关键可能是我们对评判艺术好坏的标准还不太一致,没有共同的标准就等于没有相同的前提一样,讨论成了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很难进行正确沟通和交流,所以觉得有必要写一篇关于评判艺术的标准的文章来和各位关心我的朋友探讨,只是我个人的肤浅理解,希望能在评论里多交流,多沟通。俗话说:理不辩不明。
艺术是属于精神科学的范畴的,它与自然科学有着根本的差别,自然科学的最小单位是分子和原子,而且还能够得更小些,而精神科学的最小单位,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朦胧“体验”。精神科学是建立在这一“体验”之上的。艺术是精神科学的一部分,它同精神科学一样,无疑是一门艰深的需要加以仔细研究的学问。艺术的最小单位,不是一般的体验,而是“美的体验”。席勒曾写道:“只有打开美的曙光之门,你才能领略认识的自由王国。”艺术批评、文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美的体验、美的印象体验和美的感动体验,一切艺术研究都应以此为起点。要想有精当的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首先必须要有美好的体验和感动,并且不使它们在研究过程中衰竭。美好的体验能自己不断增衍,从智能角度来看,它具有偶然性和不规则性。“感动是第一位的”,这是我们赏析评论艺术所必须具备的前提。
那么,正确的美感经验如何产生呢?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你在看一棵梅花。同是一棵梅花,可以引起三种不同的态度。看到梅花,你就想到它的名称,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某一门某一类,它的形状特征,他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经过哪些阶段,这里你所取的是科学的态度。其次,看到梅花,你就想起它有什么实用,值多少钱,想拿它来做买卖或是赠送亲友,这里你所取的是实用态度。科学的态度只注重梅花的实质、特征和成因;除开实质、特征和成因,梅花对于科学家便无意义。实用的态度只注重梅花的效用,除开效用,梅花对于实用的人便无意义。但是梅花除了实质、特征、成因、效用等等之外,是否还有什么呢?换句话说,假如你不认识梅花,对于它没有丝毫的知识,不知道它的名称、特征、成因、效用等等,你能否还看见什么呢?你当然还可以看见叫做“梅花”的那么一种东西在那里,这就是说,你还可以看见梅花本来的形象。当你越专注于它的形象本身,越容易引起真正纯粹的美感,美感经验是靠直觉、靠心灵去体验获得的。所以美感经验是内在的,是审美者独立自足,别无倚赖的。对于欣赏文学作品,我们对于文学的美感经验不在于文本中文字的“意义”而在于文本中文字的“涵义”。文字的“意义”大半都是起于实用,在许多人看来,衣服除了是穿的,饭除了是吃以外,就别无意义。而在文学作品中,文字多表达的是“涵义”,是一种赋予历史的时空的立体表达,是凝结了人类情感和心灵感受的表达,文字的“意义”引入更丰富的情感内涵。因为文字就是情感交流而产生的。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直觉的美感经验得依靠我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敏感的内心客观的去体验文本传递的“涵义”。感受、共鸣、移情。全神贯注的进入人物的内心和人物生活的物理环境,随着人物的欢笑而欢笑,随着人物的悲哀而哭泣,这就是酣畅淋漓的美的体验。
只有美的体验没有评价意识还不能形成正确的审美,不能辨别艺术的优劣,那正确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必须要了解和知晓正确的审美标准呢?因为我们不能忘记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美的体验也不例外,它在启迪新的认识的同时又起着妨碍认识的作用。美的体验既是通往未知世界的衢道,又是引进迷宫的入口。所以,正确的审美是来自人类祖先对美的体验的认识和探索,来自于已上升到人类高度的被世界认同的艺术作品,来自于祖先对心灵的探索展示的充分程度。
这里我要说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把握正确审美标准的方法。冯友兰借助孔子的话说,中国文化是山,西方文化是水。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多数受儒家“文以载道”的影响,强调教诲,希图教给人该怎样做和不该怎样做,这无疑是有益的。但与之俱来的缺憾是表现人性的丰富方面受到了限制。在西方文学中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人生有如河流般的活泼性与易逝性。西方文学认为,裸露的灵魂是美丽的。它告诉我们灵魂中有光明与黑暗,并吧人类已经积累的痛苦的摸索展现给我们。中国的文化经典是宝贵,它给我们以做人的钢筋铁骨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但是,这并不够,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进入商品化时代远远晚于西方(中国二十世纪初才结束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西方在十六世纪的莎士比亚时代已进入了商品化时代),所以中国对于商品时代人的心灵知识及艺术展开相对贫乏。一个希望全面认识自己的人,要学会认识自己心灵理解自己心灵的能力,公元前5——3世纪,古希腊的世界之脐(特指世界的中心)的阿波罗神庙(古希腊神谱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神庙是人类获得神示的地方)的石壁上刻着“人要认识在自己”。《荷马史诗》中阿格琉斯的脚后跟表示希腊民族的觉醒,同样的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惟一用不同数目的腿走路的生物。用腿最多的时候,正是力量和速度最小的时候。”也在传递着这一哲理“人要认识自己”。神话是人类文明的代表,神话没有作者,它的作者是整个民族,而寓言不同,寓言有确切的作者。所以神话是人类各民族文明的凝结,每个神话中都是暗藏着各个民族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充满了哲思和智慧。文明是没有国界的,我们是需要认识自己心灵的,需要认识自己生命中的渴求的,西方文学给了我们探索心灵的方法和路径。西方文学不仅是西方人心灵的历史,同样也是我们灵魂的历史。西方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展现了远比宇宙更为广阔、更为深邃、更为神秘的心灵世界,那是另外一种美,另外一种境界。我们从中可以找到自己。它能够负载着我们的生命之舟到达意欲到达的任何心灵的深渊或天堂。
文学艺术在呈现社会画面,人间风情的同时也道出了人间永恒的矛盾和冲突,此时便超越了文学家个人的见解和信仰,也可以说超越了他们的社会局限性。若从理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就很难抓住人生道德的微妙之处了。西方文学凭其深厚的宗教、哲学背景,对人生之谜作了极深入的探索。这与中国传统小说呈现的“因果报应”、“万恶淫为首”的宗教粗浅观念要高出许多。这些“迷信”牵制了传统小说中不少正视人生的写实作品无法更深入的去探索人物内心极其生活中永恒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为什么人生中的矛盾和冲突会成为西方文学作品探索心灵的永恒主题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精神世界是由意识和无意识组成,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座小岛与苍茫大海的关系,意识仅仅是由生命之光所照见的一个微微发亮的精神世界。孩提时代的意识小岛是狭小的,而成人的意识则是广阔的,但到了老年又衰微得如同幼年时代一样。遗憾的是,意识无法控制无意识。睡眠是意识的休息,死亡则是意识的终止。意识和无意识并非是各不相干的现象,意识的小岛经常受到无意识的波涛拍击,像潮汐涨落那样永无休止。把意识比作小岛,也许并不合适,因为意识并不那么坚固,它或许是漂泊于无意识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
昏暗的世界不一定是无意识的,被生命之光所照耀着的世界也不一定是意识的世界。即便是能够意识的世界,我们也不一定能意识到。就是我们醒悟着,生活的大部分也总在无意识中度过。我们的生命常常被无意识支配着。正因为这样我们有爱,有恨,有善,有恶,这些是无意识所为,意识无法支配和控制。灵魂中的光明和黑暗在厮杀,注定了人生的矛盾和冲突必然成为永恒。也说明了探索人类心灵的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为何把探索人生的矛盾和冲突作为永恒的主题。
说到这里其实我已经说出了评判艺术的标准了,“真”、“诚”去裸露灵魂,展示生命之舟在探索途中的矛盾和冲突,努力在严酷的生活和心灵的苦难中寻找光亮,扩展生命快乐的因素,人类之所以伟大,因为明明知道生命的短暂和心灵的苦难还要奋斗,快乐的奋斗、抗争,苦难只能杀死我们的肉体却永远打不败我们的精神。我们要用生命本体的“真”、“诚”去获得艺术作品中“真”、“诚”的美的体验,随着这种美的体验的数量的增加,我们就慢慢形成了正确的评判艺术的审美标准。
中国儒家传统讲究“修辞立其诚”。这个“诚”是忠诚于天,忠诚于君,忠诚于自己的人生信条。与评判艺术标准的“诚”的涵义不同,评判艺术标准的“诚”更多的是强调坦诚、真诚、和诚实。要有无所畏惧的勇气去探求心灵的真实。中国儒家有一个与此相对立的教导,叫“讳”: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这一主张阻碍了我们向心灵底蕴的掘进。
人总是忍受不了太多的真实。人喜欢在自欺的玫瑰色氛围中生活。这使得我们的虚饰在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致使我们情感钝化,掩藏内心的污浊,不敢去认识自己,不敢直面人生,生活在自怜的怨气和不平衡中,让生活失去了乐趣,无法享受生活的美和生命的快感。
追求真诚与完美是人类的天性。但我们要认识自己,人不可能完美,我们要尽量做到客观,只要生命能够真诚,认识就必然客观,我们就能正确认识自己,审视自己,反思自己,完善自我,走向成功。
用真诚的审美体验去获得美罢,美好的情感将会是我们精神培育的滋养液,有了充满活力和热力的精神才能生长出抗击任何风暴的倔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