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此言不虚

(2020-05-13 18:20:15)
标签:

健康

教育

情感

文化

杂谈

分类: 心理咨询

收到一位求助者的来信:

“老师,我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你觉得我辞不辞呢?辞了又怕暂时找不到其他工作没有收入,不辞又觉得现在的工作没意思,还让自己过得不开心。”


这是在工作方面有困惑的求助者经常会问的一类问题,但是面对这样的问题,一般优秀的咨询师是不会给出任何辞职或者不辞职相关建议的。


我们身边常常会有这样的例子,有的人对现任工作的不满意,说辞职就辞职了,而且工作越换越好;有的人嘴里念叨了无数遍要辞职,却总是左思右顾,不敢迈出这一步;还有的人虽然大胆做出了离职的选择,但是辗转多年,也没有找到满意的职业,悔不当初。


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呢?因为每个人的心理不一样,与之匹配的能力和选择也是有差异的。根据吸引力法则:我们的心理是怎样的,我们就会招致相应的事物来应证我们的心理。


当一个人自信满满,真诚笃实,不排斥现状,也不恐惧未来,无论他是在职还是跳槽,他总能做好目前手里的工作,事业上自然顺风顺水;当一个人的大脑里总是会浮现自己失败,或者未来越来越差的样子时,其实就是在不断地暗示自己:“我是不行的,我是没有能力的”。这样的人就算跳槽也很难胜任其他工作,又怎么可能拥有远大前程呢?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你对孩子未来的恐惧,实则是一种诅咒。”这句话虽然带有一定的偏激情绪,但也不乏一定的道理,同样也适用在我们自己身上。因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也住着一个孩子,他接受着你给予他的一切指示。


 

咨询师的心理和求助者是不一样的,面对同样的离职问题,咨询师的选择只是基于咨询师的心理,对于求助者来说是无用的。


就比如王健林接受采访时,当主持人让他给当代年轻人一些建议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说:“先定一个小目标,挣一个亿。”大家都笑了,觉得不可思议,认为他站着说话不腰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他的心理和我们不同,所以我们理解不了他的建议就如同他理解不了我们会有这样的反应一样。


同理,当我们因为对某些事情耿耿于怀,对某个人怀恨在心,对某种社会现状看不惯而痛苦去求助咨询师的时候,你会发现如果咨询师只是简单地给你讲道理,让你要放下,要宽容,要看开的时候,你发现你是做不到的,因为这也是你的心理决定了的。


 

所以,改变从来不是说说或者听听就可以了,真正的改变一定是要走上修心之路,也只有心灵成长才能让你彻底摆脱过去的心理,从痛苦和纠结的泥潭里解脱出来。这时候,无论是工作的选择问题,还是其它的人生难题,都会变得迎刃而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