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之道】为什么伯乐不常有

(2018-04-23 14:22:04)

原文:“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字词解释,命是怠慢。过是过失。

 

这段话的意思是:发现贤明的人不能举荐,举荐了而不能首先任用他,这就是怠慢。发现不善的而不能废黜,废黜而不能让他远离,这就是过失。

 

《大学》把荐贤这样一个问题提出来,看上去很简单,但是要做到却是很困难的。如果这个人是自己的子女,或者他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亦或是亲的闺蜜,你可能毫不犹豫地推荐他。

 

如果一个人很有才能,但是他同你一点关系也没有,那你愿意推荐他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测试一下你的内心。如果你极力推荐了他,你一辈子不同任何其他人讲是你推荐的,更不会告诉这个贤人本人。如果你能做到这样,你的推荐就是真诚的。我想更多的时候,各位亲还是做不到的。

 

为什么大家“见贤不能举”呢?

 

主要是因为人们感觉这种行为不利己,只要这种行为和自己利益挂不上钩,人们就不愿意去做。在现代社会,一个好产品也要给回扣,目的就是让大家利益均沾,每个人都有利益,大家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大家才愿意去宣传。现在美国连问卷调查都要发少量的钱,目的就是让受访者愿意做完答卷。

 

“见贤不能举”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内心的嫉妒,担心别人的进步超过了自己,或者担心别人抢了自己的风头,也可能是担心其他人的高升挡了自己的前程。

 

如果不去掉内心的垃圾,想让自己真心诚意地荐贤其实是很困难的,有时虽然口里说推荐,但是内心是不情愿的。

 

韩愈的《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字面的意思大家都清楚,深层次的意思又是什么呢?从心理角度讲,人们内心格局小,大家是看不到贤能的,当他们和那些贤能相处的时候,他们内心的局限掩盖了自己的智慧,他们又怎么能够识别千里马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的内心是狭隘的,只有那些心胸宽广的人才可以胜任伯乐的称谓,而那些内心宽广的人不是随时随地都会出现的,伯乐不常有就是这个道理。

 

伯乐其实是帅才,一个人只有包容那些贤能的人,他才可能驾驭那些贤能的人。如果内心不能包容那些贤能的人,你是管理不了他们的。

 

人们可能会问,荐贤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纯粹不讲利益,我想圣人也不愿意荐贤了,正如修心一样,如果修心不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幸福和成功,谁又愿意去修心呢?但是如果有人说:“你给我好处我就荐贤!”这种人就是十足的小人了,这种人是断然得不到回报的。荐贤反应的是一种心态,如果这个人有这种心态,他自然就能得到某种回报。

 

战国时期,翟璜主要是荐贤有功,先推荐吴起守河西、推荐西门豹为邺令,再推荐乐羊灭中山国、推荐李悝改革变法,使魏国大治,最终被擢升为丞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