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爱憎分明的真相
(2018-04-16 10:44:41)原文: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字词解释:放流是发配的意思,迸是驱逐的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仁爱的人,才能把那些小人驱逐到边远蛮荒的地方,不让他们和大家住在中国。这就是说,只有仁爱的人,才能喜爱好人,才能憎恶坏人。
儒家主张的爱憎分明,是儒家和道家的分水岭,是治和不治的焦点之争。
这种方法到底作用如何,其实是值得商榷的。历史上的英国就曾经这样做过,他们把那些犯罪的人都驱赶到一个蛮荒的岛上,这个荒岛就是现在的澳大利亚。大家可以想一想,当把所有的犯人都赶到英伦三岛之外,那大不列颠就变为了圣洁之地吗?现实的情形显然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从道理上来说,治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正如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说,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于是,丑就产生了;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于是,不善也就出现了。也就是说,所有的问题都是人们区分的结果,如果没有分别,美和不美,善与恶也就自然消除了。
把所有的犯人赶走以后,因为分别始终存在,英伦三岛中保留的人又会分化出最好、较好和一般,那些一般的人又成了人们眼中的坏人。同理,被驱赶到澳大利亚的那些犯人,也开始出现分化,坏人从更坏的人身上找回了自信,于是,他又变成了好人。
如果我们不做这种区别,结果就不一样,所有的人就是好人了。来中心的学生就是这样,我们从来不区别对待大家,人们在这里也就特别安宁,所有的人都表现得很完美了,人们变得没有缺点只有特点。所以最好的治是不治,不治才能让人的本性回归。
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教,家长越是对孩子管得少,这个孩子成长就越好。很多家长因为内心的恐惧,他们不敢对孩子放手,于是造成了那么多的青少年问题。所以教育问题是内心的格局问题,从心理的角度看,你有什么样的心理,你就选择甚至制造什么样的环境。父母的格局小,他们就需要培养出格局小的人,这样才会有人陪伴他们吵吵闹闹,这样才符合他们的人生,这也就是人以群分的道理。
那是不是孔子提出的治就有问题呢?
从终极的角度上看,治肯定要产生问题,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治还是需要的。如果国家统一,世界安宁,那用道法就最好不过了,通过不治而治,达到天下大治。但如果天下大乱,国家四分五裂,这个时候就不能用无为之法,这就需要一个强势的领导来重整国家秩序,然后再实行无为而治。
从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三国时期,都是不适合用道法的,因为当时群雄争霸,整个礼乐都崩塌了,大争就是必然的。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是“能爱人,能恶人”的人,看到自己喜欢的就“爱”,看到不顺眼的就“恶”,这是没有修心人的感受。真正修心的人,如果说有“爱”和“恶”的话,一定是根据大众的利益而言,一定不是泄私愤。
这个话题如果继续深入下去,就会很复杂。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在欺负另外一个人,我们是不是要“恶”这个欺负人的人呢?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在为别人打抱不平,我们是不是就要“爱”他呢?我们如果真这么做,并不意味着我们内心有多么高尚,可能反映的是我们内心的狭隘。
我们的家庭成员不就是因为自己的爱憎分明而造成四分五裂吗?甚至对待我们的父母也是如此,要么喜欢爸爸而讨厌妈妈,要么喜欢妈妈而厌恶爸爸,难道父母也是我们需要发配的对象吗?所以要做到爱憎分明之前,一定要给自己的内心除尘,这样,我们的“爱”才是真爱,我们的“恶”也是为了大众利益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