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之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017-10-23 16:53:20)

【写在前面】冯大荣老师每周五会在中心给同学们讲解《大学》。老师结合自己的修心体验,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修身之学。我们将老师的话记录下来,汇编成“大学之道”这一板块推送给大家,希望“大学之道”能真正根植在你我的心中。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字词解释,辟是偏的意思,哀矜是怜悯的意思,敖惰是怠慢的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是,所说的治理好家关键在于修正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因为人们面对自己亲爱的人行为就会出现偏差,面对自己讨厌的人行为会出现偏差,面对自己所敬畏的人行为也发生偏差,面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出现偏差,面对怠慢自己的人也会出现偏差,所以世界上很少会有人对于喜欢的人却能公允地知晓他的缺点,对于讨厌的人而能公正的知晓他的优点。


人没有修心,内心往往会偏离中正,或偏于喜爱,或偏于厌恶,或偏于敬畏,或偏于怜悯等等,一旦内心出现了偏离,人的认识就会出现障碍。来中心的很多人,其实他们真的很优秀,他们长得很好,也很有才华,但他们全然不知,因为他们内心偏于喜好其他方面而造成他们自卑,他们只盯着自己的小“缺陷”不放,或者觉得自己鼻子长得不好,或者认为自己腿太粗,或者嫌弃自己的胸部太大太小,明明学习是自己的优势,却说自己只会傻读书。“故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一个自卑且讨厌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呢?所以心不修,怎么可能有一个成功愉快的人生呢!


一个人、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团体,如果大家都不修心要革故鼎新其实是很难的,难就难在人们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中国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作为旁观者说这个问题可以很轻松,因为这是发生在事后,这是马后炮。一旦自己成为当事者,要判断自己的行为到底会给家庭或者团体带来兴还是衰,这个难度是很大的。自己的行为在刚刚造成影响的时候,因为还处于萌芽状态,这种影响人们未必能察觉得到;而一旦形成了恶劣影响,这个时候就形成气候了,或大势已去了,人们再想扭转它却很困难了。


所以要真正做到知微知彰一定要有“慎其独”的功夫。“慎其独”就是时时刻刻检视自己,看看自己的内心是否处中,如果始终处中,你就做到了极致。如果不是处中,即使你在追求所谓的好,一旦形成潜意识,你追逐的“美好”人生中一定隐藏着某种你看不见的祸患。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就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


一个家庭有一位强势的父亲,他的能力足以让他把这个家管理的井井有条,家里的孩子都被这位父亲管理的中规中矩,此时,邻居都对这个家长投来羡慕和赞赏的目光,很少有人会质疑这为父亲的行为。子女们虽然对父亲有一些怨言,但是当听到所有的人对父亲的褒奖,对父亲的质疑也就作罢了,孩子们都认为是自己的错。当父亲去世的时候,写家史的后代都会对这位仙逝的父亲大加赞赏。奇怪地是,自从这个强势的父亲去世后,这个家族就步入了衰败期,然后家族的人们又开始怀念这个伟大的先辈给家人带来的曾经的繁荣。直到这个家族衰败了很长的时间,家族中才又出现了一位强人,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复兴。


在这个例子中,很少人会意识到这位强势的父亲过错,其实这个家庭的成败都是这位强势父亲造成的,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一个强势的父亲虽然让家庭变得繁荣,但是这个强势压制了子女的天性,这种发展一定是非持续性的。一旦父亲这颗大树倒下,这个家庭也就开始衰败了,但是一般人怎么会察觉到强势的父亲会给家庭带来这等灾祸呢?这就是“故好而知其恶,天下鲜矣。”自己和他人都欣赏他的能力,要发现自己强势背后的恶,这是多么的困难呀!这个家族可能几代都破不了这种障碍,这真是罪孽深重呀!这也是典型的阳光下的罪恶!所以修心就是改命,也是改变家族的命运,你说这个事情怎么可以忽视呢?


要真正地管理好家,这与父母的修身修心有关系。比如孩子同父母争论,看上去孩子不孝顺,说明孩子有主见,从长远的角度讲,说明孩子将来能承担大任,这种“不孝”恰恰是家庭的福音,父母的“软弱”恰恰是家族永远兴旺发达的基石。没有修心的人怎么知道这种深奥的道理呢?他们只知道需要孩子乖,只需要孩子听话,不知道保留孩子的天性是多么的重要,所以不修心真的治理不好自己的家。当然,修心修得好,孩子和父母的争论也会减少,父母和孩子的天性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家族就能永远保持兴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