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2017-08-07 09:47:44)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亡”是“丢失”的意思,“间”是“近日”的意思,“尝”是“尝试”。“窃取”是朱熹谦虚的说法。“程子”指的是程灏和程颐,他们两人都是朱熹的先师。所谓“右传”,过去的字都是从右边到左边排版的,所以叫右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前面的五章,是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现在丢失了。近日,我尝试窃取程子的话,把它给补充起来:“所谓的致知格物,说的是要让自己知晓达到一种极致的程度,在于接物而穷究事物的道理。”
这里的致知格物是朱熹讲的。原文是不是这样的呢?基本上可以说不是。原来致知格物的方法是不是这样呢?也不一定。因为曾参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大体描述的是孔子教的方法。孔子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这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原文丢失了。从文章前面的内容看,孔子大体用的是“守静”的方法。那朱熹的方法对不对呢?朱熹的方法自然是对的,只是和孔子讲的方法未必相同。想要看一个人的方法到底行不行得通,只要看看这个人修心的结果就知道了。孔子的修心结果都写在《论语》上,孔子自然是悟道了。孔子能悟道,他的方法一定行得通。他的很多学生也悟道了,因为从学生和孔子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来。从朱熹的语言中也可以看出朱熹是悟道了,所以朱熹的方法也是可行的。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既然大家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悟道,那么修心会不会是一种主观的东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大家有这样的想法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每个人都凭借自己主观去推论,那麻烦就大了。比如你认为一个人很阴险,你就会用对待阴险之人的方法去对待他,于是你要么会对他趋避不及,要么会对他冷嘲热讽。你和他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你就会这样逐渐走向偏执,但是自己始终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修心,一百个人修心最后可能会有一百个状态。
而真正修心人最后达到的状态是一而不是二,就是说所有的修心人最后都会达到同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明明德,或者叫悟道。“穷其理”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推断,而是依据自然之理,是依据天理来让自己格物致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修心,所有的修心人最后都会归为自然的状态。
修心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为什么它是科学呢?科学发现有三个条件,即质疑、独立和唯一。什么是质疑呢?所谓的质疑就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个结果。是不是真的是这样?有没有其他的可能?真的有明德吗?会不会明德是统治阶级为了蒙蔽大家而捏造的东西?除了要质疑,还需要独立地去发现,也就是说自己独立地按照某种方法去实验。自己实践得出的结果和圣人得出的明德没有差别,这就是唯一。在历史上每个不同的个体都是独立地进行质疑,最后都得出的相同的结论。所以修心所得出的结论完全是科学的,只是不同的国籍和民族用的语言和表述不同,西方的叫内心的太阳,印度的叫佛,中国的叫道和明德。修心是迄今为止社会科学最有价值的发现,给它什么科学桂冠都不为过。
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很多重大科学发现都是基于修心,都与道有关。学国学实质就是修心修道,在修心修道的基础上才是真正的学习国学。拿中医和太极为例,他们都是道的繁衍,有着严谨的科学体系,是真正的大科学。大家可能认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科学发现,恰恰四大发明不是科学发现,因为四大发明并没有揭示科学的原理,为什么指南针指向南?为什么炸药会发生爆炸?发明者并不知晓其中的原理。中医则不一样,它揭示了疾病产生的原因,然后根据这个原因找到医治的办法。因为大自然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法则,就是道。道就是阴阳平衡,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每一个部分也应该遵循自然,人只要阴阳平衡了就健康了。于是中医就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说法。中医师就根据这个原理,找到一些天然的植物来调节人的平衡,所以中医是穷其理而得出的结论。很多人的内心格局小,不知道有道的存在,他们自然就会认为中医是伪科学。
过去我仅仅是对中华文化感到自豪却并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有点盲目自信。修心修道之后才知道这里面学问很大。一旦自己感受到这种文化的严谨和深邃,自己的底气就足,就能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