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之道】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2017-08-14 09:45:57)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心最为灵敏,没有不知道的道理,而天下的事物都蕴藏着其固有的原理,只是因为人们没有穷尽事物的道理,所以他们知晓的程度就不能达到穷尽。

 

人和自然是融为一体的。自然是什么样子,人心就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就是天人合一。世界是宁静虚无的,人的内心也应该是恬淡虚空的。一个人的内心达到自然,这才算是“真人”,“真人”应该是和谐的、宁静的和幸福的。人和自然是交互感应的,你的内心只要有一点不平静,说明你的内心有亏欠,说明你偏离了自然,此时的你一定能感受到。所以说“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要特别说明的是,“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并不是说人的内心知晓所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原理,而是指人的心灵知道所有修心的道理,知道所有做人做事的道理。很多人心里想,既然每个人内心都知道这些原理,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不会做人和做事呢?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的内心被蒙蔽了,要让人们找到所有人生的答案,就需要我们格物致知。

 

人之所以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内心不能亏欠。只要内心有一点亏欠,人就能感受到。但是绝大多数人无法体察自己的情绪,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第一种是没有修心的人所追求的仅仅是对与错以及正义与非正义,在这种求外的驱使下,他们往往会选择忽视自己的情绪。第二种是因为人从生下来情绪就开始逐渐积累,人们在生活中很少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人们逐渐会把情绪视作理所当然。

 

人一旦走上修心的路,内心的每一点情绪波动你都能体会到,需要采取怎样的行为模式,你的内心都有答案。一个人诚其意的过程就是学会做人做事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内心越宁静他越知道怎么去做人做事。通过格物致知可以让内心达到一种极致的宁静,他也就成为圣人了,就无所不知了。

 

一个人内心很宁静,他就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不会被荣誉、地位和金钱左右。这样的人做事就能沉下去,效率就会很高,这是修心之后知道如何做事的原理。再说做人,当自己自由之后就会推己及人,也可以说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你内心知道别人哪些地方会亏欠,你就不会触碰别人亏欠的地方,就不会触及别人的软肋,这就是做人的道理。一个人知道做人做事,这个人就很幸福,自然也会很成功。

 

很多的时候内心的亏欠都与行为不端有关,所以大家一定不能做行为不轨的事,做了亏心事内心一定是不安的。成长过程中也有一些误区,有些时候一个人什么错事也没有做,但是内心也可能是亏欠的。

 

一个人上班去了,回来之后发现妈妈因为抑郁而自杀,为此他内疚不已,觉得妈妈是自己杀的。他对自己说:“如果我在家,我妈妈就不会死了。”显然,他内心的亏欠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他其实真的没有做错什么。一个高中学生,总觉得对不住爸爸妈妈,因为自己的成绩总是达不到爸爸妈妈的期望。他内心的亏欠也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他其实也没有做错什么。一个小伙子暗恋一个姑娘,后来这个小伙子得知自己喜爱的姑娘嫁给一个比自己优秀的男人,他感到自惭形秽。在这个例子里,小伙子感觉到自惭形秽就是内心的亏欠,但是他的行为都符合社会的规范,并没有什么不端的行为。

 

上面这些都属于“惟于理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没有穷其理自然就会知有不尽,当你穷究事物的道理之后,你就可以获得心安。妈妈因为抑郁而自杀是因为妈妈的命该如此,也可以说妈妈有这样的心理,她没有修心,人生的结局只能是这样,自己尽了儿女的孝道就够了。学生达不到爸爸妈妈的要求,说明是自己失去自我,自己的生活怎么可以按照爸爸妈妈的路线图来实行呢?自己喜欢的人找了其他男人,并不能说明他比自己优秀,爱情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一旦穷究事物的道理之后,你也就诚其意了。

 

儒家修心有两种不同的学派。一种认为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这就是理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和朱熹;另外一种认为理存在于内心,“心即是理”,主要代表人物是王阳明。我个人更倾向于王阳明,我的成长更多的是向内求的结果,所以我举的例子大都是“心即是理”。

 

实事求是的说,万事万物之中是存在大道的,自然的大道就是理。比如《素问》中有“春夏养阳”之说,这是因为自然界是春发夏长秋收冬藏,所以一个人的补阳恰恰要在发和长这个阶段才是最好的,这就是和自然的合一。如果到了收和藏的季节,我们却一味地用像生姜这样发和长的药物,这就和自然违背了。那“春夏养阳”这个原理是怎么得来的呢?自然是对万事万物观察得来的,所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是对的。

 

大家也不要把程朱理论和王阳明理论对立起来。朱熹也讲“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这不也是“心即是理”吗?修心真的没有必要花时间在到底是哪个学派上去争论,只要内心诚了,只要内心是爱,什么方法都可以用。

 

所以我的体会是,无论朱熹的理法还是王阳明的心法,并没有什么对错,只是一个人的侧重点和个人的选择问题,这就像佛家的修心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是可行的,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有方法的适用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