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2017-07-10 11:24:50)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字词解释,穆穆是深远恭敬的意思。缉是继续的意思。熙是光明的意思。仁是按本性生长的人。
先来详细讲解仁,仁总是和义组合在一起,谓之仁义,于是,大家都把仁和义视作一个意思了,其实仁和义是有区别的,仁是根本,而义是由仁发出的,程颢说:“心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如同谷物的种子一样,自然地生长就是仁了,而义则是自然生长的外在表现。这就如同生物上按照XY染色体生长的就是男性,按照XY自然生长的结果就好比是仁,成年男性会生长出喉结,这个喉结就好比是义。而按照XX生长的就是女性,有些女性也会有喉结,但是无论女性长成多么大的“喉结”,因为她始终是女性,她的“喉结”虽然像男性特征,终究不是“义”。从上面的定义我们清楚地得知,仁为义之体,内心不是仁行为就不是义,无论你的行为多么像义,终究这种行为不能称其为义,这是因为内心如果不是仁,总会有一些称之为“夹杂”的思想,你的内心和行为终究不能统一。
这段话的意思是,让人们深远恭敬的文王,从未停歇追求光明的本性,没有发现本性就不会停止。文王作为人君,总是让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安在仁爱上;作为人臣时,让人生安于恭敬上;作为人之子时,又让自己永远不背离孝顺二字;文王作为父亲时,又让自己始终安在慈爱上;与人交往时,又让自己始终信守诚信。
曾子只是列举了五个方面,现实生活中当然不仅仅是这五个方面的问题,还有夫妻之间的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无论世事多么复杂,只要你一直朝着光明的本性上走,自然你也就知道如何处理各种关系了,所以修心是解决人生一切问题的有效方法。没有修心做人是很难的,因为不知道该让内心止在何处,因为心是乱的,有人说这样有理,有的人说那样有理,无论听谁的自己都觉得做得不完美。
有人可能认为地位越高越好管理,因为属下都会听自己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追求一言九鼎的权利和地位。过去我和我的同学以及同事都有这种想法,当一个将军或者部长是多么容易的事情,其实不是这样,无论你在什么位置,你都需要同人打交道,你内心修不好,你和人打交道时就会遇到掣肘。
作为最高地位的君王也是如此,如果君王不修心,他在君王的位置上也是如坐针毡。别看君王位高权重,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了他周围都是人,因为帝王是和人打交道,所以普通人能看见的极端人在君王周围也会有,普通人遇到尴尬场面君王也没有例外,普通人家里有的矛盾帝王家也不会少。普通人出点丑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因为君王的位置高,君王出了丑他丢人可就丢大了,因为他的行为仿佛被天下人洞若观火。
同时大家一定要明白是人就有情绪,如果君王让大家不舒坦,迫于帝王的淫威,大家可能不敢明目张胆地挑战帝王,但是他们会阳奉阴违,甚至纠结一帮人成为朋党对帝王的地位形成挑战。大家可能认为君王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一旦发现乱党就可以“缚而杀之”,但是靠杀人是治理不好国家的,杀的臣子多了天下人会说自己不仁了,这是面子的问题。如果你不怕面子真的大开杀戒,一旦给天下人留下不仁的口实了,这就不仅仅是面子的问题了,无论是觊觎帝王位置的人也好或者天下的真英雄也罢,他们会因为你留下的口实率天下人揭竿而起。所以过去的很多君王同我们普通人一样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是在不断拿捏和权衡,既要训斥和惩罚别人又要觉得自己的行为符合正义符合仁道,你说难不难?
就是因为难,帝王往往首先就想用生杀大权这个简单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很容易奏效,用的不好就很容易亡国,这就是为什么对君王而言要特别强调“止于仁”,一旦君王修心“止于仁”了,事情就好办了,因为天下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放不下的,这个时候处理问题就不是根据内心的情绪来,而是根据事物的曲直来,用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是可用之才,而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人;处死一个人不是因为自己讨厌他,而是他的行为为天下人所不齿,他就是该死,用现代的话说他因为触犯了法律,他该判处死刑。所以修心真的不是用来作为饭后的谈资,而是实实在在的有大用处。
无论是帝王或者普通人,大家其实都不知道怎么做事或者做人,因为大家的标准都来自周围,看自己的父母、同学和同事怎么做,然后学着怎么做,这样做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别人处理这个事情的时机和条件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人生会这么难!真正的标准来自内心,只有内心找回了光明的本性,才是真正找到做人做事的标准,这就是为什么文王要“于缉熙敬止”的原因,找回了光明的本性,自然也就能做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