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诗》云: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邦”是过去的诸侯。“畿”是国都周围的地方。“维”是语气词,带有强调的意思。“缗蛮”是吱吱的鸟叫声,黄鸟就是黄雀。“丘隅”是有茂密树林的小山。“止”是停止、定格的意思,指的是让内心定格在诚上,也就是让内心诚其意。
这段话的意思是,《诗经》上说:“周朝国都方圆千里的地方,都是民众愿意居住的地方。”《诗经》上说:“叽叽喳喳叫着的黄雀,愿意在长满茂密树林的山丘中栖息。”孔子说:“该定格在哪里,就应该知道定格在哪里,难道人还不如鸟吗?”
有的人说你要教育一个人,不能打也不能骂。其实也不一定,要看教育的对象。如果这个人能够接受,说点重话对他是有好处的。孔子说:“可以人不如鸟乎?”这和我们说的“难道人还不如畜生”是一个意思。孔子的话虽然很重,我看着却很舒服,好像圣人在提醒自己千万不要糊涂呀,一定要知其所止!所以我在读《大学》读到这里的时候,对孔子的这段话感受很深,觉得孔子的话非常恳切。但是如果你要教育的人不能接受这些,自然不能说这样的重话,因为这样会引发他人对你的不满。这个时候的好意就可能引发别人对你的敌意,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
人在没有修心之前,因为不懂修心的好处,所以会对修心有种种误解。有人会想,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修心呢,是不是有毛病才会去修心?同很多人一样,我在修心之前也对修心有误解。我最后是因为内心出了大毛病才走上修心的道路,所以我是因祸得福。走上修心的路以后,我才认识到修心的重要性,人怎么可能不修心呢?不修心这一辈子该怎么过呢?
前面我们讲通过修心,人生就会有承载力。因为你的承载力,上天才会降大任于你。为什么通过修心,你就会产生承载力呢?这是因为通过修心,人才能知其所止,知道把内心安放在什么地方。如果一个人始终把内心安在诚上,即便是再大的力量都压不垮他,因为他的人生感觉不到任何的压力,你说他的承载力大不大?
我们以“去西方布道”为例,讲“知其所止”的重要性。什么是布道呢?布道就是“亲民”,就是让所有人的内心向诚向善。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儒家的布道,说布道是让欧洲人信神,让他们信你宣传的神,你就会遭到排斥。因为欧洲已经有神了,他们就会把你当成异教徒。如果你的布道是在传播幸福,让每个欧洲人同你一样都明明德,他们是很喜欢的。
现在我们在这里讨论去欧洲布道的问题时大家都信心满满,大家之所以信心满满是因为大家都很理智,因为大家的内心都定在宁静上,也可以说内心定在诚上,这就是“知其所止”。如果你的心没有修好,到了欧洲以后情况就可能不同了。因为文化的差异,你可能都不知道布道应该从哪里开始。在欧洲待了几个月以后,可能你的内心就慌了,因为内心乱了,你就不是“知其所止”,你就可能急不可耐地推销你的儒家学说。但是因为欧洲人不懂修心,他们不知道修心的重要性。他们开始接触你传播的道可能从认识你这个人开始。但是因为你没有“知其所止”,你说话办事就不那么和善,这个时候欧洲人就会觉得这个道一定是歪门邪道。因为你的行为可以映射你的内心,如果你动不动就对别人使脸色或者对别人发火,那你传播的东西怎么可能是好东西?因为大家都不接受你,你也可能急匆匆地从欧洲回来,然后同别人说:“欧洲人不懂修心,他们根本不想修心!”
但是有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他会首先让自己的内心先定下来,这就是“知其所止”。“知其所止”的内心就不会动摇,因为从道理上谁都明白幸福课程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之所以这项传播大道的事业会受阻,一定是自己宣传的方式出了问题。你会改变自己的宣传方法,比如把“明德”宣讲为“大我”,把“业障”宣讲为“小我”,把“宁静”宣讲为“爱”,这样讲西方人就懂了,很快你的事业就会有起色,你就会成为中国在欧洲的克里希那穆提。而那些回国的人因为不知道“知其所止”,他始终不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于是他又会后悔,心想如果当时再坚持坚持就好了。其实问题并不出在“坚持”上,因为内心不知道“知其所止”你是无法坚持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内心冲突的时候,先把事情放一放,不要急于去做这件事。让内心“知其所止”,把内心定在诚上,让内心静下来,你再去处理这件事就会得心应手,如果你这样做了,那就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美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