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时候,这时我们总觉得是别人欺负了自己。当憎恨、埋怨出现时,我们总是不知所措,甚至有时会做出过激的行为。
“很多人不知道人际关系的原理,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有的认为只要忍让就行了,所以他们一味地去忍让;有的认为当我们受到某种伤害的时候,就要做适当的反击,于是就有了反击论;有的人片面地理解释放情感的涵义,认为只要发泄出来就好了,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摘自《让奇迹在生命中发生》,冯大荣著。
“当我们沉迷于憎恨,我们就是在放任恐惧将我们的内心吞噬,让自己、让被曲解了的思维禁锢。当我们认识到宽恕的作用,并乐于不断地将宽恕导入我们的思维,才会感到自我的释放与自由。宽恕之心纠正了那些让我们觉得彼此疏离的错误观念,让我们在顷刻之间体验到彼此相融的感觉。
这里所说的宽恕,不同于我们大多数人通常所理解的宽恕。它,并不意味着让自己高高在上,去纵容,忍受那些我们并不欣赏的行为;它只是意味着更正“他人伤害了我们”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摘自《有爱无恐》
其实人际关系是我们同自己关系的外在反映,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对待自己,我们就会怎么对待别人。有了认识还不够,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会兴风作浪,这个时候,我们要去掉我们看问题的有色眼镜,还事物真实的面目。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净化方法,把过去扭曲的思想及时给以净化,永远不要相信各种局限的思想。比如这个人个性比较张扬,我们可以说:“张扬在本质上并不代表什么意思”等等,我们可以把所有人际关系障碍的思想都一一净化它。
我们可以想象你要改善关系的人,站在你的面前,然后在你的内心,想象你们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互相拥抱,彼此理解。因为只有我们内心世界得到了改变,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得到彻底的改变。奇妙的是,当我们在内心世界同某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即使他对我们真的不好,我们也能够宽容地对待他人,因为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局限。
与一颗宽容的心相比,不懂得宽恕的灵魂充满了困惑,迷茫与恐惧,他是一种想当然的对自身愤怒的调整与对罪责判断的更改。一颗不懂得宽恕的心会把过去和将来看成一个样子,并且拒绝改变,它并不希望未来和过去有什么不同。不宽恕的心总把自己视为清白无辜,而认为他人该肩负罪责。它总是让冲突与争斗深埋于心,而把内心的宁静树立为敌。在它看来,任何事物都是彼此割裂的。
在我们中心其实每一个人也在成长,在宽恕别人的问题上,我们到底能走多远?如果遇到一个小偷,我们该怎样对待呢?冯老师告诉我们:“小偷之所以要偷你的钱也很可能是他非常需要这笔钱,要么是家里有人生病,或者是没钱吃饭了。如果当场被你发现,你可以制止他,但是如果他已经偷了,就没有必要恼羞成怒,如果可以理解别人,带着一颗宽恕的心去看待被偷这件事,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一天,办公室的王春早上来到办公室告诉我们她在公交车上被人偷了,她说如果是以前遇到这件事情,她肯定会骂别人不得好死,拿些那些钱给他妈妈煎药吃,给他家里人送葬……。但这次,当她发现自己被偷以后,她首先想到的是宽恕和祝福别人,希望别人一家能平安,希望这笔能帮助他辍学在家的孩子、卧病不起的父母。这种宽恕真的让王春体会到了内心的宁静。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音乐家,一天他推开房门时,看到一个小孩正在拿他的小提琴,他的朋友对这个音乐家说:“你看!那个小孩要偷你的小提琴,快去制止他。”那个音乐家说:“没有,这把琴是我让他来取的。”
几年后,在一次音乐会上,一个年轻的音乐家向这个年迈的老音乐家走来,手里拿着一把小提琴说:“这把琴是你送给我的,如果当时你把我送进了监狱,我的生活就是另外一方模样,是你的宽恕成就了我的一生,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