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001qA5PBgy6FJp6kdYF45&690
像雨,也像音乐
——读江帆诗歌印象
金明爱
广袤荒芜的地域也可以有动人心魄的芊芊诗意。当我有幸读到青海诗人江帆先生的诗歌时,意外地发现他的诗歌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阳春白雪的高雅之美,也让我享受到了一种雅俗共赏的纯天然之风,像雨,也像音乐,令我沉醉。
江帆在意象的精选、打磨、重组方面可谓巧夺天工,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像雨滴、像音符,有大珠小珠落玉盘时扣人心弦的美。
其实,西北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更本真的物象大多是贫瘠、沧桑、粗粝的。但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江帆的诗中剔除了原始的荒蛮粗糙,存留了高原最纯净、透明、美好的一面。“雪莲”、“青稞”、“佛珠”、“门童”“
格桑花”……这些远离尘世的喧嚣,隐蔽在青藏纯净雪域的精美意象,是如此地闪亮、晶莹剔透、珠圆玉润,即便不去精心再组合,只要点缀在字里行间,也足以构成一幅幅轻灵、飘逸、隽永、不落凡俗的精美画卷。
江帆的诗中,各种意象间美与美的浪漫组合,使有限的意象瞬间得到了无限的拓展和膨胀。“白色的火焰”、“雪的银”、“落日的金币”、“初月的白银”、“蔚蓝雨水”、“纯银的露珠”、“镀金的內心”……这些俯拾皆是的瑰丽、缤纷的意象组合,用词考究、大胆,颠覆了传统语言思维习惯,不仅引发了读者无限遐想,也赋予了诗歌高贵、典雅、华丽的精神特质。
高原的寥廓注定了意象的稀缺,但江帆的诗能将单一寻常的意象描绘得多姿多变,呈现出了绮丽的动态之美。譬如,单单有关“云”的意象就不胜枚举。“大群白云”、“大片浮云”、“云的经幡”、“云朵的铃声”、“云的衣袖”、“高天流云”、“烈焰之上的云狗”、“青海湖五百里的云彩”……云卷云舒间,我们触摸到了青海那片苍茫、神秘、澄清的蓝天高原之上,朵朵云花、云山、云海的万千变幻与流动姿态,美不胜收的诗意让人叹为观止。
珠玉需要巧妙的串联才可以变成价值连城的珍贵珠宝。精美的意象需要由一根强有力的主线贯穿,才可以构成意蕴丰富的诗歌。隽永、深沉、细腻的情感和禅理相融的人生感悟构成了江帆诗歌的主旋律,使他的诗歌像高原的细雨,像罗曼蒂克的小夜曲唤醒了我们多愁善感的内心波澜。
《青海湖上的云》
青海湖上空的蔚蓝,和我书写的一样:
“我不小心,忽略了这件神的衣裳和此刻的悲伤”
此生难遇的高贵格局,白云的眼泪
格桑花的深瞳,湖上的烈马啊……直到
一位大雪纷飞的活佛,从这一面镜子中随身飞起
万事万物沉默下来——
正如这首《青海湖上的云》,读江帆的诗,我们能触摸到诗人心路历程的振动和悲欢。“葵的孤独”、“微暗的心和大地的冰凉”、“格桑花的深瞳”,“白云的眼泪”,“一些依附于牧草之上的爱情”,“夜里丢失的羊群”……多情的诗人,旷世的孤独,爱的忧伤,仿佛神行走在凡间,走入了自己所“热爱的画中”,感受着飘泊无定的各种“旅愁”。
诗中戛然而止的尾声,精妙地化解了来自世俗的一切悲伤痛苦的情绪,让我们看到了“众神的云梯,悄悄搬运高原的背影”,看到了“被岁月掏空的人,留在神的家乡”,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神来之笔,让诗歌远离了低徊宛转、缠绵悱恻的缕缕轻怨,开启了另一扇通往超然、神秘、沉静的精神世界的大门。
尺幅千里,言微意深。江帆在诗中表达的超然的思想境界,超越了世俗的豁达,显示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纤尘不染的纯美境界的不懈追求。读他的诗,我们的内心不知不觉间接受着精神之雨的洗礼,洗净了尘世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使我们的灵魂在美妙空灵的乐音中得到净化与升华。让雨,让音乐就这样清澈地流淌成河流吧。
江帆的诸多诗歌中,我特别偏爱由格桑花深瞳、卓玛的云、卓玛的裙边点缀过的诗句。
《在睡梦中》
……阿琼卓玛的云,在夜里,是危险的一一
你如何接近不断拐弯的睡眠,又如何
将一朵金黄的油菜花,安放到她梦中
《黎明的眼睛》
一颗颗让人颤抖的眼泪,长了出来
在桑吉卓玛的裙边——酒樽里的钟声,鏊盘里的黎明
晃动在所有绿亮的茎杆上……
带着凄楚朴实的深瞳和草原一样宽容的微笑,格桑花点亮了诗歌的眼睛,显现着青藏文化独特的魅力。这些行走在江帆诗歌里的格桑花,即便是“邻家小芳”抛来千娇百媚的媚眼也无法替换。那种美,来自能歌善舞的高原各民族,灵动、神秘、飘渺、寥廓、洁白,没有刻意的营造,没有矫揉的粉饰,一种纯天然之风,让我想起了西部民歌之王王洛宾那清醇、甘冽,轻盈维美,含情曼妙,宛如天籁的歌。
王洛宾是用汉语介绍民族音乐的第一人,一生致力于西部少数民族歌曲的收集、整理、翻译、创新。他的作品既保持了原民族语言之美,提炼、升华了他们的文化精髓,又加进了汉文化的新鲜血浆,使意境更深,艺术价值更高,让西部民歌走向了全世界。
诗歌在它应该诞生的地方。江帆的诗歌感受来自青海多种复杂的文化载体。各种文化的交融与纵深发展,使美的纯度、宽度与高度都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巧合的是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达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优美动听、流传极广的民歌同样也是在青海回教中学任教时深入民间采风而作。多情浪漫的台湾女作家三毛曾为王洛宾穿上了在尼泊尔旅行时特意定做的一套十分精美的藏族衣裙,把自己打扮成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女主角卓玛。
王洛宾对民歌的爱比爱他自己更甚,连身陷囹圄牙齿被打掉时都没有停止过钻研民歌。从江帆的诗中,我们也同样能感受到这种深沉的热爱。他爱青海湖,爱青海湖上的苍兰的云天,爱青海湖上遒劲有力的苍鹰,也爱青海湖畔美丽的格桑花和淳朴的藏文化。在民族矛盾、宗教信仰矛盾如此敏感的地带,没有任何有意无意的歧视与排斥,能用宽阔的胸襟包容吸纳各种文化的精髓,在尊重、热爱、吸收、扬弃的前提下,将高原文化、草原文化、各民族文化……自然而然地融进艺术作品中,这种创作态度本身就已经让他们站到了精神的高原之上,令我们肃然起敬。
江帆对高原的热爱,已真正渗入到了血脉之中,化作了一朵朵芬芳绮丽的诗苑奇葩。
因为热爱,所以歌唱。因为有幸聆听到了这样的歌唱,我觉得青海美好,高原美好,这个世界永远美好,像雨,也像音乐。
2014-1-7夜于银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