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第二阶(北京)课堂笔记(三)

(2012-02-29 15:14:47)
标签:

主体间性

笔记

分享

同频

杂谈

分类: 学习笔记

20120226

文/慕容锦悦

后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疗法

授课人:徐钧

上午:

       推荐阅读《聚焦取向心理治疗》、《以来访者为中心》

       个人体验的条件和标准:

复习:

       治疗师要跟踪、捕捉、澄清、是否听出了治疗师表达的内容,如果没听清楚,或者跳开,可以把对方拉回来,在浅层工作

       肢体行为要谨慎,回应要适合

       在来访者目前可以回应的层面沟通,工作才会有效

       读懂来访者,也帮助来访者读懂治疗师

       主体间性练习后,可以改变防御机制

       好的精神分析要处理“生”与“死”的问题,前半段处理怎么和他人建立关系,后半段处理的是丧失,死亡的关系,领悟居多

       用狂欢的方式处理哀伤,其实哀伤被隔离掉了

       推荐阅读《一次创伤的旅行》思妥罗洛、《死本能与无常》徐钧

       不是增加门派观念,而是增加治疗的多样性

内容:

一、治疗过程的共构性

       倾听:自己经历过倾听时,治疗的面貌自然呈现

       成熟的澄清:听懂没听懂都要澄清、细腻、敏锐

       互动中的确认:彼此是否真的听懂了?

       主体间性的双向性:

       主体间过程:互动澄清过程――共情与回应:

       主体间性标志:气氛场,流动的场

讨论工作中的主体间性体会,分享感受

双方各自擅长和理解的事物会被自己忽略,而无法和对方在一个节奏上,治疗师要时刻体察自己的状态,及时叫停,在当下讨论,双元沟通

推荐阅读《心理治疗的转变》备出,安徽出版社。对波士顿小组的不同意见

两个人存在于不同的空间,发生听到与听不到的问题

二、波士顿小组:

主题:当下时刻与相遇时刻(转变时刻)

一、发展心理学:语言、非语言

       沟通中的协调与错位

       语言的错位与协调

       体验的错位与协调

三、主体间性:情感因素

如两个人对愤怒的情感是很不一样的,因为你的悲伤记忆库与我非常不同

四、前额叶

       前额叶功能

       共振,共情功能

       镜像神经元

       真假共情

       有无情感的诠释

――同频回应,对方是可以感觉到的

五、三个进一步重要概念

       真实关系:

       真实关系理论与移情关系理论的不同:

Ø        原来的视角:因移情产生一种除咨询的关系,(愤怒、依赖、喜欢、爱等)对这个关系进行理解,诠释,移情就消失了,回复到临床关系,治疗师在后台

Ø        波士顿的视角:升华的结果:两个人的关系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帮助来访者对关系脱敏,离开时恢复了职业关系,结束的关系和开始的关系不是同一个关系,动态观点看咨访关系,治疗师和来访者互为前台与后台,内外一致性

Ø        治疗师要进入关系,而不是隔离关系,更逼真

Ø        兔脑网格:被激活的不同区域

Ø        治疗师把个人风格带入关系,个性化的反馈

Ø        经过治疗产生新的东西,来诉说,而不是旧的东西

推荐阅读《精神分析与佛学》,今年上半年出版

       当下时刻,互动的当下时刻过程:

Ø        现场(在场)时刻:无论何时,两个人在一起,若不在,沟通有效性便削弱

Ø        在场非当下:没有共享性,治疗也无效,倾听对方描述的内容,如妈妈,当对方问治疗师对妈妈的感受和态度时,治疗师可以分享,但最终要了解来访者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也许是为了得到一个好母亲,最终为了回到当下时刻

Ø        治疗师的内外一致性高:非傻,有灵活性和艺术性

Ø        来访者提问时,觉察此刻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仅仅回应问题本身,有边界

       相遇时刻:主体间性相遇的重组转化时刻:

       以来访者为中心,共鸣很深阶段,达到相遇,自体客体经验,高度同步性

       重组信任、突破、创伤被修复、对创伤的看法发生变化,人际关系发生变化

       量变引发相变

       相遇时刻:哲学该概念――马丁布伯

六、存在主义哲学:我和你

       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不复为人

       我――它:

       彼此利用的关系

       i---it 亲人之间的情感连接,靠它(如钱)来维系,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处理自己和它的关系,比处理和你的关系更容易。

       以上关系发展出如下自体

Ø        自大:自己无所不能

Ø        自失:上帝最大,没有自我,彼此的理想化在治疗关系中呈现

       我知道我是谁,我也知道你是谁,所以我们相遇

i-you 犹太教发展出的,特指彼此理解

       我――你

       主体间的场

下午:

       延续上午的“我-你”

       文字案例:咨询的有效时刻,在场,当下,转变时刻发生在当下,但不容易

       如来访者可以回到当下,一般说明来访者的个人成长已经较进步

       当下时刻一般都伴随体验

       对来访者感觉定位

七:主体间性共振水平量表

       错位:错位是正常的,发生了去觉察,调整

       局部协调:

       协调一致:正常的当下时刻

       深入的协调:

       相遇性共振:不多见,深度治疗中出现,转化时刻

练习:经验自己的身体感受,才有可能在个案中体验对方和咨询关系

对协调性的感知,对彼此体验的理解和反馈,很重要

共振水平和回应量表的不同,强调的是协调,当下感

八、澄清的作用

       主体间性的互动

       语言与体验的双元互动关系

       主体间性的目标:相遇的真实

九、主体间性:经验逼近

       经验逼近

       从单元到双元

       经验逼近,一种共同努力

       主体间性现实通过同理共振的过程现在被清晰化了,联结到了一起,病人带着发展成型的意义和组织化的原著系统来到分析中,但对其主体生活的模式和理论却是未经省思的,无意识的

文字案例:当咨询师放下的时候,他感受友谊的感受,这是一种非自,非他,非自他,非无因的第三种主体的感受,突然明白了来访者可能要传达一种密友转移的愿望

讨论来自治疗空间的莫名感:场域知觉出现

治疗师通过聚焦后升起一个感受,并注意它,感知升起的词汇,最终停留在“感伤”这个词上

随后治疗师告知对方自己的感受,引发来访者对成长经历的回忆,分析向前推进了,这个诠释到达的点可以看作是病人领悟的条件开始具备而产生的,它不是必然的,但只要有足够的条件聚合来支持,那么新事物就会在临界点产生突变。

十、系统的自组织

       咨访关系的自组织:

       不同的自组织形式:

       与系统家庭派组织观点的重大区别:

       咨询中的系统要彼此开放

十一、主体间治疗达到的效果

       意识化:

       情感矫正经验:治疗师的个性影响对方,和治疗师某种相关性被来访者吸收

       个人适应:

建议:逐一练习,录音或逐字稿,做小组练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