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6
文/慕容锦悦
后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疗法
授课人:徐钧
上午:
l
推荐阅读《聚焦取向心理治疗》、《以来访者为中心》
l
个人体验的条件和标准:
复习:
l
治疗师要跟踪、捕捉、澄清、是否听出了治疗师表达的内容,如果没听清楚,或者跳开,可以把对方拉回来,在浅层工作
l
肢体行为要谨慎,回应要适合
l
在来访者目前可以回应的层面沟通,工作才会有效
l
读懂来访者,也帮助来访者读懂治疗师
l
主体间性练习后,可以改变防御机制
l
好的精神分析要处理“生”与“死”的问题,前半段处理怎么和他人建立关系,后半段处理的是丧失,死亡的关系,领悟居多
l
用狂欢的方式处理哀伤,其实哀伤被隔离掉了
l
推荐阅读《一次创伤的旅行》思妥罗洛、《死本能与无常》徐钧
l
不是增加门派观念,而是增加治疗的多样性
内容:
一、治疗过程的共构性
n
倾听:自己经历过倾听时,治疗的面貌自然呈现
n
成熟的澄清:听懂没听懂都要澄清、细腻、敏锐
n
互动中的确认:彼此是否真的听懂了?
n
主体间性的双向性:
n
主体间过程:互动澄清过程――共情与回应:
n
主体间性标志:气氛场,流动的场
讨论工作中的主体间性体会,分享感受
双方各自擅长和理解的事物会被自己忽略,而无法和对方在一个节奏上,治疗师要时刻体察自己的状态,及时叫停,在当下讨论,双元沟通
推荐阅读《心理治疗的转变》备出,安徽出版社。对波士顿小组的不同意见
两个人存在于不同的空间,发生听到与听不到的问题
二、波士顿小组:
主题:当下时刻与相遇时刻(转变时刻)
一、发展心理学:语言、非语言
n
沟通中的协调与错位
n
语言的错位与协调
n
体验的错位与协调
三、主体间性:情感因素
如两个人对愤怒的情感是很不一样的,因为你的悲伤记忆库与我非常不同
四、前额叶
n
前额叶功能
n
共振,共情功能
n
镜像神经元
n
真假共情
n
有无情感的诠释
――同频回应,对方是可以感觉到的
五、三个进一步重要概念
n
真实关系:
n
真实关系理论与移情关系理论的不同:
Ø
原来的视角:因移情产生一种除咨询的关系,(愤怒、依赖、喜欢、爱等)对这个关系进行理解,诠释,移情就消失了,回复到临床关系,治疗师在后台
Ø
波士顿的视角:升华的结果:两个人的关系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帮助来访者对关系脱敏,离开时恢复了职业关系,结束的关系和开始的关系不是同一个关系,动态观点看咨访关系,治疗师和来访者互为前台与后台,内外一致性
Ø
治疗师要进入关系,而不是隔离关系,更逼真
Ø
兔脑网格:被激活的不同区域
Ø
治疗师把个人风格带入关系,个性化的反馈
Ø
经过治疗产生新的东西,来诉说,而不是旧的东西
推荐阅读《精神分析与佛学》,今年上半年出版
n
当下时刻,互动的当下时刻过程:
Ø
现场(在场)时刻:无论何时,两个人在一起,若不在,沟通有效性便削弱
Ø
在场非当下:没有共享性,治疗也无效,倾听对方描述的内容,如妈妈,当对方问治疗师对妈妈的感受和态度时,治疗师可以分享,但最终要了解来访者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也许是为了得到一个好母亲,最终为了回到当下时刻
Ø
治疗师的内外一致性高:非傻,有灵活性和艺术性
Ø
来访者提问时,觉察此刻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仅仅回应问题本身,有边界
n
相遇时刻:主体间性相遇的重组转化时刻:
n
以来访者为中心,共鸣很深阶段,达到相遇,自体客体经验,高度同步性
n
重组信任、突破、创伤被修复、对创伤的看法发生变化,人际关系发生变化
n
量变引发相变
n
相遇时刻:哲学该概念――马丁布伯
六、存在主义哲学:我和你
n
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不复为人
n
我――它:
n
彼此利用的关系
n
i---it 亲人之间的情感连接,靠它(如钱)来维系,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处理自己和它的关系,比处理和你的关系更容易。
n
以上关系发展出如下自体
Ø
自大:自己无所不能
Ø
自失:上帝最大,没有自我,彼此的理想化在治疗关系中呈现
n
我知道我是谁,我也知道你是谁,所以我们相遇
i-you 犹太教发展出的,特指彼此理解
n
我――你
n
主体间的场
下午:
l
延续上午的“我-你”
l
文字案例:咨询的有效时刻,在场,当下,转变时刻发生在当下,但不容易
l
如来访者可以回到当下,一般说明来访者的个人成长已经较进步
l
当下时刻一般都伴随体验
l
对来访者感觉定位
七:主体间性共振水平量表
n
错位:错位是正常的,发生了去觉察,调整
n
局部协调:
n
协调一致:正常的当下时刻
n
深入的协调:
n
相遇性共振:不多见,深度治疗中出现,转化时刻
练习:经验自己的身体感受,才有可能在个案中体验对方和咨询关系
对协调性的感知,对彼此体验的理解和反馈,很重要
共振水平和回应量表的不同,强调的是协调,当下感
八、澄清的作用
n
主体间性的互动
n
语言与体验的双元互动关系
n
主体间性的目标:相遇的真实
九、主体间性:经验逼近
n
经验逼近
n
从单元到双元
n
经验逼近,一种共同努力
n
主体间性现实通过同理共振的过程现在被清晰化了,联结到了一起,病人带着发展成型的意义和组织化的原著系统来到分析中,但对其主体生活的模式和理论却是未经省思的,无意识的
文字案例:当咨询师放下的时候,他感受友谊的感受,这是一种非自,非他,非自他,非无因的第三种主体的感受,突然明白了来访者可能要传达一种密友转移的愿望
讨论来自治疗空间的莫名感:场域知觉出现
治疗师通过聚焦后升起一个感受,并注意它,感知升起的词汇,最终停留在“感伤”这个词上
随后治疗师告知对方自己的感受,引发来访者对成长经历的回忆,分析向前推进了,这个诠释到达的点可以看作是病人领悟的条件开始具备而产生的,它不是必然的,但只要有足够的条件聚合来支持,那么新事物就会在临界点产生突变。
十、系统的自组织
n
咨访关系的自组织:
n
不同的自组织形式:
n
与系统家庭派组织观点的重大区别:
n
咨询中的系统要彼此开放
十一、主体间治疗达到的效果
n
意识化:
n
情感矫正经验:治疗师的个性影响对方,和治疗师某种相关性被来访者吸收
n
个人适应:
建议:逐一练习,录音或逐字稿,做小组练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