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第二阶(北京)课堂笔记(二)

(2012-02-29 09:34:21)
标签:

主体间

笔记

分享

交流

回应性

杂谈

分类: 学习笔记

20120225

文/慕容锦悦

后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疗法

授课人:徐钧

上午:

●        课前复习:人是动态的,而非一个模式下的问题

●        有时是后台的东西在起作用,背景,互动中有前台和后台的工作,主要指个体感受,原始的工作,原始主体间开始变化

●        治疗中,主要不是首先改变来访者,而是知觉扩展,对世界的感官和压力发生变化,面对世界的知觉发生改变

●        反射其对生活的知觉,体验,对刺激源的感知发生改变,更有能力处理过去感觉有压力的事情,事情也会随之改变,自己是很重要的变量-境由心生

●        主体间性的训练思路:从训练语言开始,逐渐感知后台原始主体间

●        对复杂多样性越来越敏感,自由切换

●        寻证性

●        改变意识流

●        放下对学派的执著――科胡特

 

提问:主体间性的概念:

答;强调互动的过程,对自己存在的觉知,以及对别人的觉知,具身性

人是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的

具身性是基础

徐钧论文:《主体间性以胡塞尔为中心》

推荐阅读《哲学解释学导论》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关系精神分析》米切尔《精神分析艺术》奥格登

当代哲学重要分支

扩展知识狄尔态(解释学:基督教对圣经如何理解的)

胡塞尔(现象学:为解释学建立方法论)――以上两个人又发展出一个人即马丁布伯(主体间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罗洛梅

迦(ga)达默尔(当代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有限性

罗杰斯出自海德格尔,马丁布伯

       在,和此时此刻的解释,当下体验当众的过去,当下的过去

       对自己的知觉越来越丰富-最终的疗效

       反复激活不被用的大脑部分(如左脑),情绪更稳定,达到疗效

                                   

讲课内容:

上午:

深度共情偶尔做是可以推进治疗的

一、双元

       荣格:玫瑰园原型、炼丹术:受伤的治疗者,只有受伤的治疗者才能治疗来访者,彼此融入到原型中,称为乱伦,体验来访者受伤的情感,最终达到深度共鸣

     和来访者分享神话

       巴林特:和谐的互相穿透:进入对方的人格世界

二、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互相渗透

       当代物理学的玻粒二象性的现象,反应观察者本身作为一个因素也是会影响观察对象

       观察者本身对观察的主观影响:否认影响没有好处,引入思考当中

       观察者本身也渗透在观察行为中,因此也会构成观察结果的变量

       自身没有修通时会产生一些问题:自恋会卷入治疗进程

       来访者是和治疗师互动中创造出来的

       治疗师的主观性渗透到治疗中

       共情也是互动中产生的

三、通天塔:人类的差异性

       对话的差异性:咨询非一次性结束的原因之一,反复对话才有可能听懂

       理清故事脉络:词语背后的故事脉络

       文本的构成:词与词句与句的关系,仔细听

四、人类学的田野:不同的叙事

       每个人是由自己的生活史构成的,其实已经消失,所谓的生活史是主观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带有自己的眼光

       互相澄清视野

四、谈话的真相

       有些反应会为了现在获益,而陈述人类学家所在民族过去对原著民的压迫

       治疗师与来访者的互动也有这样建构的关系存在

       如精神分析的治疗师容易遇见精神分析的来访者,但究竟是遇见了还是被塑造了,这值得思考

       如来访者遭遇不同学派的梦境

       生活史为主观世界行成了一个知觉,在那样的环境里感知自己

       病人和我们不仅是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这些,不仅是我们的历史,或是我们所制定的条例以及现在到达的结论,甚至不仅是我们已知的一切(BILL2008

       人类学家的实验:精神病医院判断病患,造成一批人类学家纷纷入院

下午:

一、self发展五阶段

(回去补充)

       身体的自体:出生到两个月,以身体感觉为主

       核心的自体:二到六个月,比较能够连接到人际关系

       主观自体:七到九个月,符合婴儿和妈妈的心智成熟度,这时候才形成主观自体

       语言或分类的自体:十五到十八个月,能够象征性思考与语言的沟通,形成语言和分类的自体

       叙事的自体;三到五岁,影响自己的生活状态,对自我感觉有影响

二、语言的构造

       好(出生-1岁)

       我好(2岁左右)

       我是可爱的(2-3岁)

       我是可爱的,你知道了我知道

       (5岁左右)

       拥有了“我知道了:你知道了,我知道”,(可以尝试造句,并体会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能力”――心理化功能

       风格故事:我是可爱的

       生命的故事:围绕妈妈的内容,早期发展的情感连接,神经性的基础,构造语言和叙事的方式

二、暗在(内隐)关系认识

       波士顿小组试验观察:非语言中影响内隐,无意识反应在微表情中

       生命风格:内隐人际关系的故事风格

       理解自己生命风格的不同脉络

三、发展心理学:协调与错位:体验的未分化性:

       体验的复杂性:同一个“高兴”,感受一定会不同

       语言的失去,体验的压抑:

       沟通中的协调与错位:

       覆盖会到导致错位,对方的呼应也会错位,导致一个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扩展知识:“述情障碍”,无法具体,准确描述自己的感情

四、内隐关系认识

       内隐关系认识:共享

       人际的内隐关系认识和主体性

       当下时刻

五、反向回应研究量表

       你知道、我知道

       如何确认来访者是否听到了治疗师的话?

       知道什么不相关的?

表格略:只表述程度区别

       减损性回应

       准确性回应

       深入性回应

       相遇性回应

哭泣也是一种防御

六、共情:无我

       无我的自我心理功能:

       内部需要别人聆听的愿望:

       人与自己的关系:

练习打分:(过程略)搜索自动思维

练习打分:精神分析学派治疗师,贴合、捕捉、敏感、推进,句句澄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