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下跪为哪般?

标签:
分享杂谈 |
分类: 心情随笔 |
文/慕容锦悦
微薄强大到任何风吹草动都躲不过群众的火眼金睛,这不,这个母亲的“壮举”再掀关于亲子教育的风波,热议的同时,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无语中带着很复杂的情绪,静静体会下,发现有酸楚、愤怒、悲哀、疼惜,这些情绪汇聚成一个强大的阻碍,让我没有马上说什么,再加上最近接二连三学生跳楼,演艺圈出现杀妻后丈夫自杀等一系列社会事件,另自己一时间树立起挺高的情感屏障,让一些负面情绪离我远远的,细细体会,我发现,这些事件带給我的没有震惊,更多的是心疼,或者还有一丝无力感,而此刻选择说点什么的原因是:仅仅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和专业无关,和任何机构组织无关,只和自己的感受有关。
先说下跪事件,不由想起自己,记得高中时除语文其他都挂科,无法忍受全班最后一名的成绩而申请退学,给父母写了封长信,连夜放在他们各自可以看到的地方,预想的狂风暴雨没来,他们默默支持我的决定,让我脱离了“苦海”,犹如凤凰涅槃,我活过来了,选择更符合自己的东西来学,然后工作,直到现在,此刻,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心灵得到成长和滋养。
回想那段经历,庆幸拥有这样的父母,不管他们出于溺爱还是出于不敢碰触我的“伤口”,起码,在那刻,他们站在我旁白,不推不拽,让我自己走,如果,他们当中任何一个别说跪地,就是劝阻,估计家里都是“腥风血雨”,而我那小小的声音估计也发不出来,可想而知,接下来,我该多么煎熬,又将怎样度日如年,那么,今天的我,哪里去找?
说以上这些的目的是假设照片中的女孩子学习倦怠,(当然,这是一种投射,真实原因的可能性有很多种),而母亲的举动到底会起到什么作用?公众场合,如此一跪,岂不是跪出了一个“不懂事,无法体恤母亲心情”的孩子?不排除母亲这样做,是要給孩子施加压力。
我还不由得好奇母亲平时处理问题的模式,也许她的认知中存在黑白分明,或者灾难性推理等不合理信念,事情在她看来,一定到了迫切而严重的程度,寄希望于女儿改变,可以做到如此,背后一定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故事,下跪只是个事件,导致事件的原因大家只能推理。
从情感层面说,这对母女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静静看着照片,仿佛看到了彼此内心的纠结和控制,一方拿出杀手锏,一方死也不从,是种较量,而非温情的彼此爱护;是种破釜沉舟的绝决,而非温暖的询问与解决问题;是种必须在这件事情上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非倾听对方发生了什么的耐心;这些就会导致类似场面的出现,这一跪,充满恳求,哀求,也充满威胁的味道,有哪个孩子能背的起如此责备?孩子的自我评价绝对不可能是正面的,母亲的举动无疑在告诉她,你是错的,不好的,不值得被理解的,你看,我都这样做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不答应?在中国传统教育下,孝顺一词,某种程度上是个紧箍咒,很多人会曲解它的意思,认为无条件的服从父母,即是孝顺,其实,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貌似当了父母,就有权利掌控孩子的生命,以关爱的名义左右孩子的心灵,不允许任何异声出现,这只能说明父母本身无法接受孩子离开自己,(中国模式的家庭成员彼此缠结之深,堪世界之最也不为过),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其实,话说回来,他们也是这样过来的,被自己的父母掌控着,依恋着,如榕树的根系彼此缠绕,不分你我。
客观条件和文化传承让很多父母沿袭着一些习惯,认为天经地义的家长权威不容动摇,其实,和自己无法跨越内心的障碍有关,和无法允许自己挑战和反抗家长权威有关,记得有次家庭聚餐,谈到父母的学业止步于65年,那时文革刚开始,我问:“您们那时想上学吗?”娘和爹异口同声地说:“那个时候都这样,没办法呀?”我又问:“我只是问您们想不想?”他们停了几秒钟,说:“想,当然想”这段对话让我有点感慨,一个人的愿望在那样的背景下被吞噬了,被合理化了,他们那时15、6岁,正是求知欲强烈的时候,学习成绩都很好,但历史的车轮走到那时发生了转向,导致如他们一样的很多人失去了自己,成全了历史。
话题回到这对母女上,貌似母亲很在乎女儿,不惜放下尊严,但这样的“放弃”是有前提的,是要回报的,是要满足的,换句话说,是不平等的。而孩子绝对会意识到自己的境遇如此“危险”,要么就范,成为母亲希望的好孩子,要么背负一些“责备”,执意长成她自己。选择面前永远充满取舍与艰难,更何况在“怎样才是自己”这个议题上,更是险阻重重,妥协、坚持、斗争、焦灼、抗衡、挣扎,都是成长的毕竟之路,运气好的,遇到相对成熟的家长,知道給孩子空间,自己只是守护者与支持者;运气不好的,遇到一个心智停留在幼年时代,见诸于行动,在孩子身上寄予无限期待,弥补自己创伤的家长,结果恐怕就如照片一样,请原谅我言语中的“苛责”,因为,我看到了个人成长对自己,对一个家庭,对另一个生命的重要性,如果无法反观这点,依然会有下跪娘,下跪爹的出现,这些爹娘,你们到底为谁跪?
篇幅有限,下次再分享关于其他社会热点问题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