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起沟通的桥梁

(2008-07-06 12:59:50)
标签:

亲子

原创

连载

讨论

杂谈

分类: 家庭亲子

 

建起沟通的桥梁

       文/慕容锦悦

 

对于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来说,稳定家庭关系与和谐的家庭情绪会让每个人感受到温暖与安全,人在解决温饱的情况下,对安全和尊重的追求与渴望会浮出潜意识的水面,希望在生活中得到印证与满足,才会让人有充实和自我存在感。

情绪是只长着双翅膀的小鸟儿,会在家庭中飞来飞去,传递在每个家庭成员之间,怎么能够放飞快乐的小鸟儿,让它在亲人间欢快的飞翔,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真心的关爱与祝福,恐怕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希望看到的事情。但实际往往和想象不同。

无论家里的孩子有多大,不同年龄层孩子的大脑和心理发育情况都不同,家长怎样能够做到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接受、从接受到包容、从包容到成长,恐怕是给每个家长提出的重要课题。

其实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缺乏教育者,而缺乏陪伴者。无论孩子有多小,对于外界的所有事物他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大脑,思维,认知,情绪与行为。只不过由于发展的阶段及重点不同表现出与成人的要求差距很大。大人的身份改变也有个过程。孩子小时是保护者,孩子大了是监督者,孩子听话了家里就晴空万里,反向就阴天下雨。弄的不仅仅大人,孩子都会有神经症性的条件反射,认为只要自己做错事情,必将遭受严厉责备与惩罚。

父母经常会用:你这件事情做的不对,应该怎样,不然就如何如何

或者:你就是不用心,不然成绩不会这样糟糕。

这时候有哪位家长有这样的意识?我的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没有种下种子,怎么会结果子?孩子的成绩也好,与人沟通的方式也好,背后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活动才是特别需要被知道或调整的。而这粒情绪的种子是什么人播撒到孩子心理的呢?答案似乎很简单

父母爱孩子的本能没有人怀疑,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都希望见到的事情,可偏偏有的父母会感到力不从心,或者事与愿违。能够提供的所有生活必须条件都具备,有的甚至超越了别的家庭。但是孩子似乎不知道领情,把家长的辛苦与付出不看在眼里。这个时候我要问问亲爱的家长,这是孩子的需要还是你们的需要呢?

物质条件固然重要,添不饱肚子何来生活下去的力气。但是到底是给他东西重要,还是教他如何凭自己的本事拿到更重要?随之而来的就是交流和沟通中的时间差问题。比如:家长会认为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旁的一概不是重点,因为如果现在不知道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长大了会被社会淘汰,生活窘迫。看看吧,这样的口气和态度,孩子会有什么感觉?他会觉得父母不相信自己可以学习好,因为已经否定了我的努力,我的勤奋不被认可,并且永远不够。

这句话真是流传了一辈又一辈,换汤不换药,有时候什么也没换。孩子对未来的定义和家长的完全不同,社会在它们心理和眼里也许是另一个样子,更何况父母提供的宽松物质生活条件丝毫没有生活窘迫的感觉啊?(当然这里不提倡家长走极端,为了让孩子吃苦而故意告诉孩子我们很穷,很困难,因为如果哪天孩子发现不是这样,会产生更不好的结果)所以说沟通时机存在时间差,效果固然好不到哪里去。

这个时候应该怎么说呢?首先请家长先拥抱孩子,然后站在孩子身边,尝试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这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孩子的心理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可以和孩子共同就一个话题讨论,让孩子告诉你他的感觉和计划,比如对学习,对将来的生活,和大点的孩子甚至可以讨论生命意义的问题。

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陪孩子用他的的眼睛看世界,然后用大人的心包容这些。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喜欢被温柔的眼神看着,被温暖的话语包围着,被肯定与鼓励,就算做的事情有问题,需要处理与帮助,但起码我们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是被别人认可并尊重的,因为只要是人,都会犯错,都会懒散,都可能会厌烦,或者严重的失败。关键是这个时候有没有人来了解,理解,接纳与陪伴,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责备,用他们的规则给我们判刑。

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被别人理解的渴望,父母工作压力大,希望孩子理解赚钱不容易,用学习成绩来回报,认为那样就是对他们的理解;孩子希望父母给自己空间,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事情,不会只看错误,无视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