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支几招儿

(2008-07-08 17:25:15)
标签:

亲子

连载

原创

讨论

交流

杂谈

分类: 家庭亲子

 

 

支几招儿

        文/慕容锦悦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多大都是孩子,好像他们怎么也不会懂大人懂的事情,做大人可以做的决定。这样的想法带着标准的“大人”情结,贴着很明显的“成人”标签。从我们生出小孩子的时候,其实就明摆着这样的问题,如何和一个我们无法体会的生命来交流。就算我们也从那个时候走过,毕竟两个生命,两套大脑,无法替代,更不能复制。婴儿期孩子用哭闹表达情绪,试图建立和外界的最初联系,和父母的互动模式也是孩子尝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父母给了孩子不正确的反馈与影响,会给孩子幼小的感知觉世界建立模糊并歪曲的基础,就象盖大楼的地基,松动或潜表层的地基盖出来的大楼恐怕经不住多大的震动或风雨。可惜的是,父母有时恰恰不是一个好的建筑者,在孩子需要培育和浇灌的时候扮演了指挥官或法官的角色,这样的控制感甚至想准备伴随孩子的一生。上回我们说过,孩子不缺乏教育者,而是陪伴者。这回就谈谈如何做个称职的陪伴者,给孩子提供更大空间,同时我们可以用适合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爱。

 

首先:用心去倾听。

试想现在外面下着雨,是那种轻柔的小雨,它的声音会带给我们很舒服的感觉,味道清新,其实大自然的所有情绪也需要有人来体会并接纳,在这样氛围下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倾听细雨的声音,相信我们会听出宁静和美妙的旋律。就象我们的孩子,婴儿期的哭闹,青少年期的叛逆,成年期从家庭中分离,其实都在传达一种信息,一种只属于孩子的信息,如果我们没有在该听的时候听,该欣赏的时候欣赏,真是很遗憾的事情。因为年龄只会长大不会倒退,过去的情感经历无法完全再现。放过了就是放过了,弥补只是后知后觉的无奈之举。

所以,请用心倾听小雨的声音,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他的需求,他的想法,包括他对周围所有事物的质疑。只有听清楚了才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请记住,不是父母要给什么,而是孩子要什么?如果给和需要不是一码事,那付出永远不会得到回报。

当然,有的父母会说,我们不图什么回报,只要孩子快乐健康就好。这样的家长值得欣赏并敬佩,但执行力有多少,最好的发言人,是孩子。回头想想这番话到底是说给谁的呢?说给自己?可能只是说说而已。说给孩子?看看孩子的生活与情绪状态就能知道家长是否这样做了!

倾听孩子的声音,孩子才会敞开他们的心灵,尝试让大人走进去,看清楚,读明白。如果大人不听只说,说完也不听反馈就要求孩子去做。比如出去买衣服,售货员不管尺寸、款式、颜色就拿衣服要我们买,这件衣服穿起来会不会好看呢?

 

第二:擅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西方有夸奖孩子的101句话,有的人会说,天那,孩子会被惯坏,不知道什么是挫折,将来遇到困难心理承受能力太小,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会被无情的现实伤害。其实现实真有那么恐怖吗?我们的家长心理比谁都清楚,现实到底是洪水猛兽还是平常的日子!这样的思维可能源于古老的传统教育,在逆境中长大的孩子才知道奋发图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认为吃苦在前,才能享乐在后。

其实夸奖对一个孩子来说,不单单是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关键的是让他有被认同和接纳的感觉,这种心理上的支持对他会产生很深远影响。因为人从有意识的那刻开始,就知道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即紧密又冲突,在自己能接受世界的同时更希望得到世界的认可。“我是谁”的疑问在很小的孩子心中更加明显。因为他要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意识水平,平稳的情绪状态。这样才能够给孩子建立稳固世界观,人生观,和人格。

把对孩子的爱化做最简单的一句话,一句鼓励的话,里面一定要加上父母的感情表达,而不是简单的“嗯,好”、“是,你很棒”。请这样说试试看:“太好了,这件事情你做的很好,我感到很高兴,你是我的好孩子!”关键在于把孩子做对的事情具体化,这样他才能知道父母真把他的进步看到了,而不是敷衍。

孩子一旦在父母这里得到了正面的积极鼓励,他会带着这样的情绪做下来的很多事情,他知道家人会对他的努力表示赞赏并接受,这样的情绪也会被他带到和别人的交流沟通上,因为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认识,他知道自己的长处所在,并且可以与别人建立正常与快乐的关系。

发现优点和做出及时鼓励,也有心理暗示的作用,家长一贯的积极态度,温柔的眼神,关切的语气,会成为一种暗示对孩子更有影响,心理学有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讲的就是暗示对孩子和成人的作用。(简单介绍如下: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第三、要保持一个“童心”

家长尝试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如果还把自己当成大人来看,不肯放下一些成人固有的定势与观念,恐怕很难真的走到孩子心理,因为只有站在同一个平面上,才能有畅通的交流。指望孩子一瞬间变成大人的思维了解大人的想法恐怕不可能,所以,只有大人做适当身份转变才是可能。不然,父母在山上,孩子在山脚,势必要扯大嗓门,过程中信息很可能被曲解或丢失。所以说,在孩子面前请暂时也做回孩子好吗?

当孩子感觉父母和平时不一样了,好像和他身边的朋友差不多,很多心理话会自然地说出来,因为他知道从这里能得到同龄人的支持和来自于家人的包容。这种感觉一定很美妙并使这个家庭充满平等与平和,快乐和健康的气氛。

 

最后:要有耐心。

如果前面提到的建议都做了,那接下来的工作就留给时间好了,因为教育孩子绝对不是着急就能成功的事情。每个孩子成长的速度和深度都不同,他们需要的决不是暴风骤雨是的关心和急功近利地反馈,很多家长都感觉教育不好孩子是自己的“失败”,孩子也跟着成了失败的直接受害者。这样想除了没有科学根据以外,恐怕对家长来说也有需要解决的认知错误问题了。

所以,请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爬上山顶的大人们要给孩子自己攀登的机会和时间,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知道过程的艰辛,并且会自己长本事克服困难。我们能做的是:陪伴,在适当时候给出意见和建议,告诉他们并相信他们可以走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请好好爱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