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叉和蛋糕——传统手机厂商跟移
(2014-05-04 11:15:39)移动互联网领域,决定一个企业市场地位的是用户基数、人群的支付能力、使用频次,以及可替代成本,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尤其是硬件。 当乔布斯痛定思痛,不再傲慢地只为专业领域的人士提供服务,开始关注使用体验和服务的时候,这个世界也就随之而改变。
在微软营造的大PC环境下,诞生了谷歌、百度、腾讯、亚马逊、阿里巴巴。。。。。。诸多蓄水池式的大型平台网络公司。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工具便携性的提升、系统碎片化的加剧,决定了新型跨操作平台、跨产品品类,强化不同场景下互联互通的网络服务型公司,必然会应运而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谈移动互联就不可能绕过手机硬件,那么用什么样的思维去做手机,或者说用什么样的方式切入,设计什么样的成长路径,才能让创业型公司透过层层阻隔,始终在充满希望的路上稳步前行,并有更多的机会成为2-3年后,移动互联的豪华盛宴上,有资格拿起刀叉的与会者中的一员?
仅从环境趋势分析、市场现状、一种探索等三个方面,跟诸多投资人、投资机构、手机企业的创始人、企业咨询人士、行业分析师做一次分享,全是基于多年实战产生的感性判断,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竞争过程的推演和应对。没有做数据上的堆积和罗列,那是制定战术的依据,跟企业发展方向和业务模型的选择,关系并不大。
相信2-3年之内,会有新企业沿着我们尝试的路线,走向辉煌,不同的是,有的可能是有意识的主动推动,有的可能是无意识的自然形成,就像今天的阿里、百度还有腾讯。
一、环境趋势分析
1、操作系统
目前主流的安卓、IOS、WM未来的走势,对产品硬件公司是生死攸关,对平台服务性公司则是资源内部调配的问题,不可同日而语。
A、安卓:安卓系统本身的逻辑性、完整性、人性化程度,开始步入小微提升阶段的时候,硬件厂商基本就只能沦为标准品流水线。这个阶段必然到来,而且已经逐步到来。
B、IOS:始终站在硬件和软件服务的最高端和最前沿,用户价值最大,后台单线程运行也最安全可靠。
C、WM:商务办公跟电脑的无缝隙链接上,其他操作系统无法替代和比拟。免费后,需要优化的只是功能路径,这会随着开发者和厂商的增多,在很短时间内有一个质的飞跃。企业级应用,如OA、ERP系统的下行和移植,WM优势非常明显。
2、ROM\UI的归途
安卓系统在很长时期内,都存在不稳定、逻辑混乱、功能路径设计太过工程师思维等客观问题,因此,给用户一个清晰的使用指引,一个相对完整的使用逻辑,提升功能实现的便捷程度,合理安排界面功能模块的排列顺序、特效————组成一个安卓系统之上的小型封闭系统,有人称之为ROM,是某个阶段市场的刚需。这也是同样使用安卓系统,索尼、HTC等追求硬件工艺和系统安全的厂商,迅速被三星拉开距离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也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小米一马平川的根本。
随着安卓系统本身的不断优化,独立ROM的差异化优势、存在价值会越来越小,而且还可能跟安卓底层有冲突,或者与谷歌阶段性服务标准和设计指导相背离。
还痴迷于大ROM体系的厂商和个人,其实没想清楚一件事,没有核心应用的二级系统,既不如原生稳定流畅,也不能给厂商带来更多内外部识别上的价值。如果有杀手级应用,也根本不必装进ROM里,那会增加推广成本。
作为厂商内部识别标识之一的UI体系,则会长期存在,这是品牌或者服务的核心记忆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产品碎片化趋势
移动互联强调的是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下的服务,因此,数据入口之争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市场现实,产品碎片化是具体表现。非常可悲的是,后台服务性公司才会是争夺战的真正赢家,硬件产品随时都会变成无利润甚至赠品。有人愿意做螺丝钉,那是另一个概念和话题。
4、BAT单一入口模式的危机
随着数据接入端口的丰富多样,BAT在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铺开的平台服务,随时有可能因为一个点被击穿,从而出现大规模在线人员数量和数据的分流,甚至逐步被边缘化,所以,近期不断的收购兼并,即是资本市场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需求,也是恐慌心理推动下的主动防御。
5、超级APP推广方式的尴尬
全世界做互联网和投资的人,都知道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原有市场格局必然会出现多次洗牌和重新排位,但爆发点在哪里,演变方式是和平还是暴力,却不得而知。
尝试和探索,进攻和防御却从未停止过,看一下几个例证:
米聊对抗腾讯手机QQ;易信、来往双战微信、微博;阿里云、百度云、圆点、乐蛙ROM出厂绑定和推广;微信通讯录、QQ通讯录、360通讯录、百度通讯录、友录。。。。。。
突破口的选择都有问题?未必!
主要还是投资人过于迷信独立APP的发展模式,迷信低成本运营创造奇迹的历史,故而丧失了锁定部分人群、建立口碑、不断优化调整、夯实基础,再图发展的过程积累。运营成本和时间成本反而在急剧升高。
想跳跃发展的出发点没错,尤其在机会成本居高不下的中国市场。成气候的机构组织,无不是历经艰难困苦,积累的过程可能只允许被压缩,不允许被跨越。这一点上,慢就是快的哲学观点,更符合市场逻辑。
二、市场现状:
从几个不同的经纬度看市场现状,每个人得出的结论都会不同,这也是很多大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的企业,都是过客,都会在某个阶段进入最大化,然后衰退的内在原因吧。
微软、苹果、谷歌或开放,或封闭,都有制定规则并改变行业生态环境的能力,他们的市场占比取决于自己的态度和选择,其他如服务平台也罢,硬件厂商也吧,只能追随。我们没必要也没资格谈论他们,只谈国内市场的事情吧。
1、类似国内BAT级别的服务性平台,未来2-3年都会先后进入MAX状态,个人信息的碎片化程度越高,个性服务需求就会越加多样化。这期间出现几个市值过百亿的移动互联网新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2、手机硬件方面,未来市场的中坚力量是国产品牌,而且是以集群的方式,虽然可能没有一家能成为行业的领导品牌,但会让三星疲于奔命。
3、能引领国产手机品牌走向的是小米、OPPO、VIVO等新生代和中生代厂商,他们是为数不多的能坚持自己的客户价值和理念的厂商,具备很强的发散能力。
4、小米在大谈品牌论太虚无缥缈的时候,现在从产品硬件、配置,包括他们津津乐道的性价比,都已不再是优势。推动小米前行的反而是差异化的MIUI和市场认知基础,这都属于品牌范畴。
5、未来在国内开路市场能立足的手机品牌,包括苹果和三星在内,不会超过15家。
6、新品牌介入手机行业的主要方式,不外乎寻找领导品牌的固有缺陷进行强势攻击,没有这种意识和能力,就不要选择手机硬件做突破口。
7、通过手机硬件的品牌化运作,建立后台应用和服务的用户基础,比超级APP独立运营的模式更经济更扎实,只是在财务上需要把手机硬件的亏损(盈利另说),当作后台体系的推广费用来处理。
8、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看手机硬件,品牌运营就只是推广后台服务体系的工具和手段。独立的硬件品牌竞争,不过是单兵作战能力强悍的兵王在参与拼刺刀的游戏,改变不了战争甚至战役的胜负和走向。
9、单纯的硬件拼争,都是拳坛PK,新人换旧人是必然结果。因此,销量之争低于品牌之争,品牌之争低于网络服务的渗透能力。看看雷军投资的极简时代和21克,看似在卖老人手机,实质在建老人服务平台。
三、一种探索
一直在做一些摸索,也在模拟和推演移动互联环境下,用户使用几率最大、最基础的应用和服务,试图去捕捉一些商业价值更大的运营方式和机会。
有几个常识:
1:用户的信息接收量已经不是不够,而且太多太杂,数据和信息的统一化管理和安全都是刚需。
2:产品碎片化和应用碎片化,将会使得云端管理逐步会成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量。
3:基于IOS也罢,安卓也罢,WM也罢,应用开发都不再是难题,难题是开发什么,开发到什么程度。
4:不能成为后台运营组成部分的应用开发,商业价值都不大。
5:做产品不如做品牌,做品牌不如做服务,做服务不如做运营。
6:如果一款产品,包括手机在内,独立于运营体系而存在,那这款产品就没有存在价值。
在做的一些摸索和尝试:
1、想在通讯录、拨号、短信的基础上,搭建一个新型的交互平台。
2、包含了基础通话、短信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同一可以实现即时通讯的全同功能。
3、信息管控应该包含所有即时通讯,包括微信、微博、手机QQ等的提示和管理。
4、可以打通所有即时通讯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并给出最简单的单线结交、联络的生成途径。
5、数据信息都可以加密和隐藏。
6、有开放的交互窗口、自建的临时主题群、匿名的信息接收和传送体系。
7、后台登记基于真实的手机号码和身份捆绑,而不是虚拟的IP地址。、
8、这个平台的价值不限于简单的交互,可以替代职业选择、用工单位招聘,而且后台可以自动适配。。。。。。
9、与之配套的服务还包括在各种搜索引擎之上的信息检索、查询、排序,以及个人邮件、账目、记事管理等等。
切入方式和成长路径设计:
1、用一款手机串联起未来的服务体系,这款手机应该是市场覆盖面最大的安卓系统,有深度二次开发。
2、用2-3年时间,4-5款产品,建立基础用户群体,并形成口碑效应,具备快速发散能力。
3、在适当时机,打通IOS、WM操作系统。
4、等待一个机会点,如SIM、身份证、银行卡等多卡合一的趋势的形成,引爆市场。
选择这样路径的原因:
1、三大操作系统中,唯一不可或缺的基础应用就是通讯录,而三者在这方面设计的都不够好。
2、BAT在通讯录上的尝试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专业,也缺乏硬件使用环境的经验和积累,当然,也有他们不敢在这方面发力的原因,那会动摇他们现有的价值体系。
3、我们恰好有这方面丰富的积淀和实战经历。历史上做的最好的通讯录是恒基伟业的F8,目前安卓手机中是小米,再次是OPPO的color os,但他们的焦点都不在这里。
4、其他手机厂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新企业差了眼界和胸怀,成熟企业转身也是2-3年以后的事情,那时大局已定。
已有的准备工作:
1、产品硬件已经得到市场验证,负面口碑几乎为零。
2、平台体系的五个阶段的SPEC分解已经完成,2-3个月可以完成基础架构的搭建。
3、核心创业团队涵盖手机基础软硬件设计、互联网运营、互联网后台设计维护、市场推广、产品交互设计、产品定义人员,全都是行业顶尖高手,可随时到位。
4、新产品定义已近尾声。
遇到的困扰和困惑:
1、自己承担了自己的天使投资的角色,但解决集中办公、人员股权锁定、项目第一阶段的软件开发实施和市场亮相的费用,必须在近期解决,这还只能算天使,虽然前期风险已经释放。
2、近几个月遇到过8次投资上的波折,每次都是谈得热火朝天,然后要签约投钱的时候,都碰到不同形式的手机价格战,然后就被吓跑了。好像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每个月至少都有2次以上的手机新品或者价格战的信息发布,哈哈!
3、个人心性已不像2-30岁时那么疯狂和敢不计后果的搏杀,虽然仍然不惊不惧,不害怕任何形式的市场碰撞。
4、不会让一个不能有价值延续的手机产品上市,那会让很多人陷入跟市场跑的尴尬局面,从而忘了自己想做什么。
5、资金压得让人透不过来的时候,有人建议我们做ODM,有人建议我们收预付款冲低价,洋洋总总。只是为了简单的生存和赚钱,我炒股票的水平可以跟专业操盘手抗衡,还有玩儿牌。。。。。。
结束前开两句玩笑:
品牌是建立在产品基础功能满足之外的客户价值上,可感知的品牌特性如音质、工艺、造型、拍照、画面、材质、速度、待机时间等;可引导的心理感受如品味、时尚、情怀等————反过来看,前者都是硬件技术环境和驱动能力决定的事情,企业只是态度和选择问题;后者是道家文化玄之又玄的具象表现,我也是个中高手。
天上飞的和地上爬的,都可能是四脚兽。放到水里,后者的适应能力会更强,但怎么都飞不上天!
所有能看完这么多废话的投资机构,碰到这样思维散漫狂野的人,应该第一时间把钱投出去,因为最差的结果,也能做成一个硬件品牌商,比那些喜欢在脸上比刀工的小家碧玉更能登大雅之堂。
看到的品牌厂商不妨试着把通讯录做好,比你们跟潮流追芯片、工艺,给用户带来的差异化点和价值,都会更大。
想创业的人就算了,即使没有前期投入,把架子搭起来,把人张罗到一起,让业务架构有个大模样,雷军的小米用了7000多万,罗永浩的锤子也花了5000多万;还要9000万才能在团队足够强悍的前提下,不谈发展,先保不败;手机行业的最低安全进入门槛儿的资金需求是3.5亿人民币。
喜欢刀叉,还是喜欢蛋糕,这是选择问题。
祝福有可能跟我们用同样思路行走在路上的创业团队,也祝福我个人。
这篇文章的真实价值在于,它会证明我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