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不认为“投资者预期的报酬率与其所承担的风险程度呈比例关系”,他认为“预期报酬率应该取决于投资者愿意而且能够投入其工作的智慧程度。最低的报酬率将属于防御型投资者,他既希望安全又需要避免忧虑。精明的进取型投资者将施展最高的智慧和技巧来实现最高的报酬率”。格雷厄姆相信这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或者多劳多得”的朴素的投资观念,而大多数投资者却相信“事半功倍甚至不做事而功无限”。并且更重要的是,格雷厄姆认为在防御和进取两者之间不存在模拟、平滑的渐进曲线,而是非此即彼、不进则退,这是业余投资者最应该警惕和思考的关键。
格雷厄姆承认“价值投资原则虽然简单但是坚持却不容易”的背后原因是“价值投资违反人性”,呵呵,我终于找到了巴菲特违反人性的一些特点的基础论据,比如巴菲特全家人都离过婚,巴菲特对于子女教育的失败,家族关系不好等等。这并不是对大师的不敬,反而是从一个更客观的角度审视大师于己于人都有益。
更有趣的是,格雷厄姆认为定则投资(比如50:50%)一个容易被忽视但是异常重要的价值在于:“它让遵循者感觉到,在股市的行情以及日常的生活中,有参与感。在上涨中因为一半儿满仓而感觉到幸福,在下跌中因为有一半儿空仓而感觉到安慰”。这和我的用不满仓也用不空仓其实功用一样。像巴菲特这样的大师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他的非人性心理完全可以承受得了涨涨跌跌,而我们则可能很需要,甚至是必要条件。
格雷厄姆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般观点认为,医生比寡妇更有可能成为进取型投资者,而且他更有可能在此领域内得到成功。然而,医生却有一项不利条件----缺乏充裕的时间接受投资教育与从事资金管理,事实上统计数据说明,医生确实以不善于证券投资而著名。原因是他们通常对自己的智慧深具信心,对资金的高报酬有强烈的欲望,却不了解成功的投资不止需要智慧的股价评估方法,还要时间和精力自己思考和判断”。呵呵,看来不仅投资和经营需要的东西不一样,智慧可能还会起反作用。仔细想一想,我们的身边从来都不缺乏在自己领域内很成功、谈起投资来眉飞色舞得像个内行的失败投资者。
关于进取型投资者的积极投资方法,格雷厄姆说“读者可能会提出疑问,普通股所创造的最大财富难道不是掌握在那些于公司创立之初便大量投入资金的人吗?他们坚定地持有股份直到100倍以上?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单一企业所创造的巨大财富,其持有者几乎都是和企业相关的密切关系者,如员工和家族等。只有他们才有可能投入自己的相当比例资产于单一投资对象。而且在涨涨跌跌中一直坚定持有,尽管有时这种坚持是被动的。而其他投资者尽管开始时也能买入,但是在复杂情况的中间过程中,因为怀疑常常很难坚持到最后”。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存活者偏差。我们都记得段永平网易赚100倍,但是很容易忘却其做空百度的巨亏,只因为段是一个成功的投资故事。这是行为金融学方面的问题。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格雷厄姆认为在防御型投资和进取型投资之间没有中间地带。很多人把自己想归入其中间地带是非常危险的,危险原因之一是这样的思维容易导致不自觉的认为自己可以获得两全其美的好处,而结果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格雷厄姆还给这种做法做了个比喻性说法,谁都无法成为半个企业家。我倒是有个更好的比喻“面包的一半是面包,而婴儿的一半却不是婴儿”。如果你没有智慧或者精力成为进取型投资者,就要逼迫自己降低自己的收益预期,否则好高鹜远害人不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