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作手回忆录》---总结与反思
(2009-11-02 12:51:30)
标签:
杂谈 |
《股票作手回忆录》是我最早读的一本经典,五年后再次重温,感觉还是经典。
这里不想讨论其后来的失败,单是这本书表现出来的投机智慧是可供后人学习的。
现代的投资大师债券天王William H. Gross也对其推崇有加。在此重温一个世纪前的投机智慧!
接下来是我的学习与体会,各成章节:
本书的精华部分:
1,大波动才能替你赚大钱
原因在于一个人可能看得清楚而明确,却在市场从容不迫,准备照他认为一定会走的方向走时,他变得不耐烦或怀疑起来。华尔街有这么多根本不属于傻瓜阶级的人,甚至不属于第三级傻瓜的人,却都会亏钱,道理就在这里。市场并没有打败他们。他们打败了自己,因为他们虽然有头脑,却无法坚持不动。
不理会大波动,设法抢进抢出,对我来说是致命大患。没有一个人能够抓住所有的起伏,在多头市场里,你的做法就是买进和紧抱,一直到你相信多头市场即将结束时为止。要这样做,你必须研究整个大势,而不是研究明牌或影响个股的特殊因素,然后你要忘掉你所有的股票,永远忘掉!一直到你看到——或者你喜欢说,一直到你认为你看到——市场反转、整个大势开始反转时为止。要这样做,你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和眼光,否则我的建议跟告诉你低买高卖一样白痴。
一个人对自己的判断没有信心,在这种游戏中走不了多远。这些大概是我学到的一切——研究整体状况,承接部位,并且坚持下去。我可以没有半点不耐烦地等待,可以看出会下挫,却毫不动摇,知道这只是暂时的现象。我曾经放空10万股,看出大反弹即将来临。我认定——正确地认定——这种反弹在我看来是无可避免,甚至是健全的,在我的账面利润上,会造成100万美元的差别,我还是稳如泰山,看着一半的账面利润被洗掉,丝毫不考虑先回补、反弹时再放空的作法。我知道如果我这样做,我可能失去我的部位,从而失去确定赚大钱的机会,大波动才能替你赚大钱。”
显然,应该要做的事是在多头市场看多,在空头市场中看空。听起来很好笑,对不对?但是我必须深深了解这个一般原则,才能够看出要把这个原则付诸实施。真正的意义是要预测可能性。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学会根据这些原则交易。”
大钱不是在买进或卖出时赚到的,真正的大钱总是在等待时赚来的。(Big money was never made in the buying or the selling. The big money was always made in the waiting.)
2,时机的重要
我迫不及待,没有停下来判定时机是否适于全力放空。在我应该借助看盘能力的时候,我没有这样做。我就是这样才学到:即使一个人在空头市场一开始,就正确无误地看淡后市,最好也要等到确定没有引擎回火的危险时,才开始大量放空。”
正是这种逐步投入的做法促成他的大获全胜。几年前就开始看空房地产业的不止鲍尔森一个,但最终获得完胜、赚钱赚到手软的却只有鲍尔森一个人。有些人不能像他那样坚定,开始不久就止损退出了;而有些人在一开始就全力做空,当房地产真正开始下跌时,本金都已经损失殆尽了。“鲍尔森没有过早地开始熊市操作策略,他对时机的把握很出色。”《华尔街日报》这样评价道。
3,杰西·利文摩尔失败的原因
赚大钱就要在正确的时机完全正确,不但方向要正确,方法也要正确。
目标该是保住本金!绝不能把本金亏掉!风险套利不是要去赚钱,而是避免赔钱。
该寻猎的是亏损有限而盈利无限的赚钱机会。
但杰西以后的交易显然过度运用他的直觉,而忘记了稳妥的交易,忘记了保存本金的重要性,这就是他在大崩盘时赚到钱又亏到倾家荡产的主要原因吧。
但整体上,杰西很有可鉴之处,由此总结与体悟:
成功投机的法则
这样的投机者永远不会满足。他们孤注一掷,不停地投入自己所有的力量或资金,直到某个地方失算,终于出事了--某个变化剧烈的、无法预料的、毁灭性的事件。
众所周知,市场价格总是上上下下、不停运动。过去一直如此,将来也一直如此。依我之见,在那些重大运动背后,必然存在着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了解这一点就完全足够了。如果你对价格运动背后的所有原因都不肯放过,过于琐细、过于好奇,反倒画蛇添足。你的思路可能被鸡毛蒜皮的细节遮蔽、淹没,这就是那样做的风险。只要认清市场运动的确已经发生,顺着潮流驾驭着你的投机之舟,就能够从中受益。不要和市场讨价还价,最重要的,绝不可斗胆与之对抗。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投机客|投资者?
以这一波牛熊轮回为例的思索:
一个合格的投机客应该具备良好的对大势的感知能力:辨别市场的攸关期。当市场进入悬崖顶(高估期)时要对利空格外敏感(次贷危机刚出现时很少有人意识到其威力);当市场进入黄金谷(低估期)时要对利好格外敏感(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政府决心岂可小觑?);而剩下的时间要麻木不仁---不要对期间的风吹草动都有反应。当多头市场展开时,投机客当然应该知道自己已经处于多头市场并一直坚定看多;当空头市场开始时,投机客也应该知道自己已经处于空头市场并一直坚定看空。一旦形成对大势的研判,不要因为次要的消息轻易修改自己的观点,要拥有逆行的勇气和坚忍的耐力。
一旦大势必然形成,你会发现如有神助,利好后还有利好以支撑多头市场;利空后还有利空以支撑空头市场---直到物极必反,市场自我修正---空头被悲观至极杀死,多头被乐观至极了断。
---------------------------------------------------------------------
投资者的最佳机会是市场先生给的,对于绝大多数企业,熊市提供了买入机会,牛市提供了可能的卖出机会。仓位的布局关乎企业估值,估值受到大众心理的主观影响,而市场正是大众心理的尺度,所以市场关乎仓位,特别是市场的攸关期。熊市时拥有现金并买入股票的才是未来牛市的赢家。
当然以企业价值为关注点的投资者,不需要预测市场,但市场出现机会时却要敢于及时抓住。毕竟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可以值得不断买入、持有不卖、跨越牛熊,而且前提还是在你的能力圈之内---你真的搞懂了一家企业比你自己认为的要难。只有真正的股权投资者才可无视市场的存在。
股市有自己的逻辑
从来没有哪个地方象股市一样:历史总是肆无忌惮地重复,你根本不需要多动脑筋,也不可以多动脑筋:认为这次会有不同。
无论支撑牛市的理由多么充沛,永远不要相信这次可能与以往不同,当整体性高估时,坚决卖出。
无论支撑熊市的理由多么充沛,永远不要相信这次可能与以往不同,当整体性低估时,坚决买入。
忽略任何噪音,不论多么权威或者乍听起来多么有逻辑,甚至机械式的思维都比这些所谓深思熟虑的预测管用得多。
因为股市有自己的逻辑,这和大众的逻辑无关,永远不要事后诸葛,为股市上涨或下跌寻找理由。
复杂格局与简单致胜之道
为何称这次危机为金融海啸?因为对于一般人它就像突然发生的,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自己的资产已经大幅缩水。
当今的世界,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看清金融市场运作,更少的人可以运用金融工具获利于宏观变动。这次金融危机真正获利于做空次贷产品的据我所知,只有约翰保尔森,而且也是经历了长期的布局和非一般的坚忍后取得的胜利。即便索罗斯、巴菲特这种之前洞悉了危机的高手也并没有直接受益于危机本身。
美国《国际经济》季刊总编斯米克在他的新书《世界是弯的》里讲的:目前金融市场的复杂性“神秘得几乎没有人明白它的运作”。克鲁格曼也说过:“要从细节上说明这次金融危机,是一件使人抓狂的事。”
作为一般百姓,不过是绵羊而已,注定了挨宰。
但是如果你掌握了一项法则,却可以简单致胜!那就是不要和市场争论,要晓得市场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运动轨迹,所有的消息都是大趋势的配合动作而已,你可以说,金融危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不过是市场到了那个临界度后配合出现的消息,它们不过是为了大势的加速完成出现的消息。可以这样理解:趋势需要消息,而不是消息造就趋势。反倒是趋势必然形成以后,人们会找出各种利好、利空解释趋势。经济面从来不会坏到找不出利好,也不会好到找不出利空,如果你发现找不到利好(利空),那本身可能就是利好(利空),所谓物极必反。
整体上,A股20倍PE以下,会不断出现利好,40倍PE以上,会不断出现利空。
这就是简单之道,明白以后,选择好企业,以价值为数,低买高卖而已。
当然,有的人明白了复利的威力和艰难,独具慧眼,选择好企业长期持有,这没错,但洞悉这个简单的原则,依然可以助你仓位上更好的管理。
投资家、投机家都是市场的协调者
成功的投资与投机,其实都是对市场的一种“协调”行为。
无论是
安全边际
能力圈
集中投资
还是
永远保有一部分现金
止损
等等理念,
无非是一种自知之明,因为在市场面前,没有人需要狂妄!
聪明人需要的是对市场的一种“协调”:当股市低迷、股价低估时要进场;而当股市疯狂、股价高估时要离场。
能长期持有的股票很少,长期持有策略就像原子弹,威力巨大但用之小心。
剩下的呢?---其实高明的投资家和投机家的行为是高度一致的,不过前者更关注企业,后者更专注市场而已。
论投资、投机、赌博的共性
如果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从交易的角度来看,那么这三者并无多大的区别:
1
2
3
首先要想不亏钱而不是赚多少钱。少输多赢是唯一的目标,不仅是次数的对比,更是量级的对比。就是要尽量避免亏损,即使亏损也要最小化之;要在情形有利于自己时下重注,而赢局已定时,要冷静,赚尽利润但不贪婪、适可而止。这也要求寻找风险小而利润大的业务,即所谓确定性的筹码,自己做出概率评估。
4
5
以上是三者赢家的共性。当然输家则有相反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