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陕西文化
李春平
原载《陕西日报》2008年12月22日第5版《秦岭副刊》
http://sxdaily.joyhua.com/sxrb/20081222/
西安与上海的文化差距
陕西名家为什么不在本省出书
文化是不能当饭吃的东西
我从陕西走出去后,在上海呆了十年多时间。所以自然会在陕沪之间有个比较。大家都知道,陕西是文学大省,是文物大省,也应该是文化大省。因为文化方面的巨大声誉,常常使人们忽视陕西是西部省份,也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上海市是发达地区,是东方大都会,海派文化占居主导地位,区位优势决定着他们的经济优势。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则是他们一直在强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把上海和陕西相比,陕西的文化实力并不比上海弱,但上海人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都是比较先进的。比如,上海市每天有300多场群众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居民可以在街头巷尾看到当地名演员的演出。这都是政府财力给予的支持。这一部分,是不赚钱的,是纯粹的政府投入,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欣赏到高雅的文化艺术作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是对文化市场的基础性培育。1996年,我出版长篇小说《上海是个滩》时,进入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大上海小说丛书”,政府给了双稿费,如果在陕西,是根本不可能的。上海在文化市场上,影视、报刊、演出,都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市场体系,相继出现了各种文化经纪公司,把群众喜欢的文化产品直接推向市场。这一部分是赢利的。整体上让人感觉到,上海的文化意识很强,措施到位,政府的巨大投入是文化发展的基本保证。政府理念就是:我给钱,你办事。我把钱给足,你把事办好。进入市场的,就要赚钱。
上海的文化发展已经形成了产业化,集团化和市场化的运行模式,文化资本已经转化为经济资本。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是借助文化的平台来实施发展战略,经济对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它一定的依赖性。而经济实力雄厚了,又回头反哺文化。这是互助的,互补的,互为需求的,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成功范例。
我在上海是职业写作。上海和全国其他地方的报刊杂志,经常是主动约稿。北方的出版社,他们很快速,很高效,常常来上海和我谈稿子,有时提前交好定金。作家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都一直盯着我的写作情况,有书稿他们就会提前预约。我回到陕西后,几乎没有任何出版社找过我。这可能与我回陕西时间不长有关。但是,我也不由得联想开来。陕西的出版社很多的,数量在全国居前几位,而许多陕西知名作家的书稿几乎都没有在陕西问世。陈忠实,贾平凹,路遥,红柯,杨争光,他们的重要作品都是在外省发表和出版。本省的出版社抓不住本省作家的重要书稿,丰富的文化资源大量外流,是值得深思的。(也有作家说:即使给了陕西的出版社,他们也操作不好.而在场的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插话说:贾平凹的书稿起印数太大,我们的出版社是做不了.)
眼下的出版社必须要走向市场的。市场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出版业这一块,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出口之一。市场意识大家都有,问题是如何把握市场,如何面对市场,如何操作市场,如何引领市场的问题。既然是市场,就是公平竞争。你不抢,别人就抢了。你身边再多的资源又能如何?那不是你的,那是属于市场的。我们不能等米下锅,而是应该主动出击。除此之外,还有秦腔,也没有走出去。西安有庞大的秦腔受众群体,但西安的秦腔市场优势并没有挖掘出来。说到底,还是一个市场运作问题和市场培育问题。东北二人转比秦腔的影响力差远了,这些年政府全力打造和推广,现在却是家喻户晓,东北以外的人也喜欢。我们的秦腔呢?离振兴的目标还有多远?甘肃都要秦腔博物馆了,我们才行动。观念上慢一拍,行动上要慢几拍。也许还有其他一些文化资源,我们没有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没有用好,更没有用足。所以,谈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有太多需要反思的地方。先要反思,然后再谈发展。
陕西以西安为文化的中心重镇,各地市都有一些叫得响的地方艺术品种,这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本,还有一大批热衷于文化事业的种类人才。文化的发展,对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未来陕西经济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推力。可是,一个西部省份,很容易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办文化又是很花钱的事。如果狭隘地看问题,文化便是“不能当饭吃”的东西。你演出一场戏能赚多少钱?你办一次文化活动能给财政上缴多少?你搞一次宣传能创造多少物质财富?以古人之说,文化是“以文教化”,是潜移默化的东西,是不能量化的。把本来不能量化的东西去量化了,必然会陷入认识上的误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多文化单位纷纷自寻出路,大批人才跳槽流失,调到其他单位去了。在国家财政中,宁可养活庞大臃肿的干部队伍,也不愿意养活为数不多的文化团体,财政支出总量并没因为文化团体的退出而减少。保存下来的文化单位,又大都生存在夹缝中,而社会精英又多聚集在这里,他们支撑着高雅的精神层面,也有着自己独立的社会思考。
陕西的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如何使陕西的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文化大省的声誉相匹配,如何加快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既需要懂文化的经营人才,也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还要有灵活机动的运营机制。
(编者注:李春平,安康学院副教授、著名作家。该文系作者在最近举办的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研修班上的发言)
博主说明:
这是一个公开场合的口头发言整理而成的文稿.当时在座的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省音乐家协会,社会科学院领导等30多人.此发言文稿在<陕西日报>见报后,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人民网"等进行了转载.作者思考再三,决定放在博客上.请大家批评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