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信箱(教育答疑1-2)
(2013-03-20 12:14:38)
标签:
w教育 |
分类: 纸质媒体发文归档 |
问题1:
儿子今年15岁,读初二,总是流露出不想读书的样子,看书提不起劲,写作业也拖拖拉拉,和他沟通,他总是敷衍地说会好好读,但没一天又是老样子。老师也说他上课总是讲话,布置的作业完成的也不积极。
建议:
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是一个系统问题:既有孩子学习基础的问题,有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的问题,也有家长教育方式的问题等等,不能简单地说是谁的问题。不过,既然孩子能说自己会好好读,就说明他还不想放弃,也想努力,只是他还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优势所在,无法和别的同学竞争或者说对自己缺乏信心。而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优势。孩子的优势可能在某一门文化课上,也可能在某个文体项目上,还可能在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上……只要用心,总会找到的。不要总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和长项,点亮孩子的梦想!只有这样,孩子的学习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
问题2:
儿子马上就满7周岁了,正在上一年级,最近我发现他总是带些铅笔、荧光笔、橡皮、彩纸什么的回家,因为这些都不是我给他买的,虽说都是些小东西,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极不好的苗头,而我每次问他,他都说是在教室的地上捡的,我明白他是在撒谎,从第一次发现之后,我就严厉地批评了他,可今天他又偷偷带了一支笔回来,我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了?我曾经无数次讲道理给他听,可根本不管用,他似乎管不住自己的手,我们家条件很不错,什么都不缺,为什么这孩子会这样做呢?他到底是出了什么心理问题呢?我真的很着急,希望专家能给予我帮助,教给我一种正确的方法来改正孩子的坏毛病。
建议:
如果儿童偷拿的东西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其常见的心理动因有:一、拿同学东西也是一种情感连接方式。这类学生往往与同学关系不好,常有一种孤独感。对策:指导他和同学更好地交往,真正融入集体。 二、心理发育迟缓,还停留在幼儿期,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以为自己的和别人的都是一样的。对策:帮助孩子建立一定的心理边界。三、通过偷偷拿别人的东西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紧张与刺激。这往往和心理压力过大有关,和孩子没有正常的娱乐活动有关。对策:降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值,并教给孩子一些减压的方法。比如听音乐、唱歌、玩游戏等。如果孩子的偷拿行为长期(比如半年以上)得不到改变,就需要找心理医生咨询了。
(答疑地址链接:http://paper.jmnews.cn/jmrb/html/2013-03/20/content_5068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