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适当削减鲁迅文章的三大理由
(2009-08-14 17:11:44)
标签:
病句教材文化大师国学鲁迅教育 |
1、鲁迅文章的语言在白话文作品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还不够完善。有些词语有些句子让人感到很别扭(如鲁迅先生文章中通假字的问题),有的甚至不规范,如惯用的“似乎确凿”在现在看来是典型的病句,我们的语文老师为他的病句打圆场打了几十年了。打了圆场之后还要强调一句:鲁迅可以这样写,你们是不行的。学生问理由,老师只能说:因为他是名人,你们不是!虽然这不是鲁迅的问题,而是文学在进步中必然出现的问题,但大量地选用还不是很规范的白话文章,不利于祖国文字的规范化建设。
2、鲁迅的文章在思想上有极端化的特征,特别是在对待传统文化上,这种极端化的特征非常明显。虽然说,矫枉难免过正,虽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极端是有其功用的,有其独到的价值的,但广大的中学生因为世界观哲学观尚未真正形成,并且大多对鲁迅所生活的时代,特别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很难理解鲁迅思想的真正内涵,甚至很容易误解鲁迅的思想:以为鲁迅就是要把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彻底推翻。这样的误解相当不利于在中学生中传播我们的国学思想。
3、削减鲁迅文章是文化百花齐放的要求。在中学阶段,鲁迅的文章竟然接近20篇。这样的安排必然排挤掉其他一些文化大师的好文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大的文化资源的浪费。减少鲁迅的作品并不是抛弃鲁迅的作品。即使减少了鲁迅的作品之后,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课本里也还是最多的,丝毫也没有动摇鲁迅文章在中学教材中的老大地位。
总之,从祖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建设、国学思想的传播以及文化百花齐放三个方面思考,我赞成在中学教材中适当削减鲁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