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泾的风景(2)文旅无踪

标签:
枫泾古镇江南水乡文旅文化旅游文化门票 |
分类: 旅途散记 |
枫泾的风景(2)
文旅无踪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财富不能创造文化,文化却能创造财富”,用我们中国人现在的时髦语言来话来说就是“诗与远方”。
当下的人们似乎已经越来越明白“诗与远方”的财富能力,“文化”这个烫手的山芋便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大行其道。许多地方都在花大力气狠打“文化牌”。不管是有文化没文化,“粉饰文化”本身就是“文化”。自清代异族专制以来,特别是近代社会商业化以后,文化空气的稀薄是无可讳言的。但是创造必努力于自然于文化的相互调适,使人们创造的过程符合于自然创造的过程,从而使文化成为艺术而不是技术。
进枫泾古镇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免费的,逛吃逛喝为中心。从大街上的牌楼进入镇子,不管是从何而来,进来都是客;另一条路是收费的:现场购票50元人民币,网上购票42元人民币。我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网民”和“游民”的待遇会不一样。这种做法,到底是为了鼓励什么?或者说抑制什么?想必谁也讲不清楚。
枫泾古镇门票包含镇中的几处收费景点:金圃宅第、丁蹄作坊、婚俗官、张慈中装帧馆、人民公社旧址、程十发祖居、丁聪美术馆……可能还有吧,具体我也没搞清楚。对于行走,最值得注意的是所行之处的人情世故。客观地讲,景色上江南水乡古镇的风貌都是大同小异的,然而散落在古镇街巷中的特色建筑和历史人物往往因为故事的不同而给行者别样的玩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到了古镇就不能吝啬门票了。况且购票本身也是为古镇发展做贡献,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吗?即可看到过去,又可看到未来,何乐而不为!
购了门票,出入就不一样了——闸机进,闸机出。首当其冲金圃宅第,以前的私人大宅,现在是枫泾历史文化陈列馆。深宅大院,系清朝乾隆年间要臣谢墉在家乡的内宅。因谢墉号金圃,故得名。宅第门窗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可见当初主人的气度。宅内两个回廊分别展示了1500年来枫泾可圈可点的人物和大事记,宅子南墙之外立有状元、进士和举人三个牌坊,分别镌刻着出生于枫泾的3个状元、56个进士和125个举人的名字。一长串金榜题名过的人物是古代读书人的代表,当然也是古代科举制度的结果。可见从古至今读书都是一件值得光耀的事情,不过令人疑惑的是——历来在历史教科书中所痛批的科举制度,在历史变迁中却屡屡被以为荣。
枫泾的历史和人事大致了解之后,我想50块钱的门票价值就大体发挥了极致。点开地图,确定位置,后面就边走边看了。事实果然不出所料,好几个门票所包含的景点都没有开放,不知何故。文化这个东西最不易学,倘若不是做专门的研究,看多了也无疑。寓教于乐,寓乐于行。在行旅中发现,在发现中行旅。一切都是缘分,人事如此,风景也是如此。譬如前几日游黄山,提前预定了山上的宾馆,希望是要看日出的。可是成行时遇雨,冒雨上山感觉日出必然“泡汤”。谁曾想黄山日出不仅没有失望,然而赐予了云海涛涛。据说黄山一年有200天以上都时雨雾的天气,不期而遇的惊喜真是三生有幸。
来枫泾又是雨,临行犹豫——因为天气预报说还有大雨将至。略一沉想之后还是揣了一把雨伞出门,结果细雨之中雨伞几乎都没有用上——枫泾古镇的环河长廊曰枫溪长廊,把所有的风雨都遮挡了。意外的收获是——在细雨迷蒙之中欣赏水乡古镇还是头一次,这比晴空丽日更增添了几分情趣,几分沉痴,几分韵味。江南秀丽,水乡妖娆。舟行水上,古镇清幽,其难得的自然美景胜过一切人工的雕砌塑造。
文旅无踪,皆在意境。身之所容,目之所属,乃是游心之所在。唐代的大画家张璪有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的这话是论艺术的,但是生活是所有艺术的中心。造化和心源的结合是文化的终点,更是文旅的终点。
古镇门票入口
雕刻精美绝伦的门窗
气度不凡
考究的门窗雕刻
粉墙黛瓦韵味无穷
游船码头
古戏台是斜角对河而建,估计是考虑到水中船上的观众。
人民公社旧址,如今成了一处收费才能进入的景点
金山年画有名气,古镇多画馆
一处历史建筑也是门锁紧闭,未开放。
今日的游船码头,以前恐怕是交通要道吧!
星巴克隐约其中,与桥另一端的景点指示牌遥相呼应,各成一体。
古镇的尽头,也是长廊的尽头。
青石板路的街心
朱学范故居
丁蹄作坊纯属骗人,里面居然什么都没有
坐落于南镇的丁聪美术馆倒是值得一看
一进馆便是扑面而来的丁聪手笔
致敬丁聪
丁聪画风指引
美术馆占地面积不小,里面也是充盈着池塘春水江南风。
思考的丁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