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助学孩子山村日记杂谈 |
分类: 扶贫助学 |
一早起来,漱洗后在小学食堂吃早饭。饭后走访凤山村小S家。这是鸠坑乡最边远的村庄,与这个小山村一山之隔便是安徽省境。
从学校到凤山村不通车,我们徒步进山,仍由Q老师带路。
才走了没多远,迎面遇见一个手提饭盒的小女孩,Q老师说,这就是小S,正读六年级。今天学校要上课,所以她一早就从家里出来了。看这女孩,长得比昨天那个叫H的小男孩高一些。怕她上课迟到,我们没和她多说话,就在路边拉她一同拍了两三张照片,她便笑着和我们道别,高高兴兴去学校了。这女孩不同于昨日遇见的大多数山里孩子,看来似乎还开朗。
和这女孩作别,我们继续赶路。一条刚修筑好的简易公路,虽曲曲弯弯,还算平坦。据Q老师说,再过几天,水泥路面养护期满,验收合格,这条公路便可通车,那时候孩子们上学就方便多了。不过,这条公路只是学校到凤山村全程的三分之二左右。水泥公路的尽头,则是真正的陡峭山道,有的路段铺着石阶,有的路段连石阶也没有,稍有不慎,便会滑坠山崖。
她爸听说我们要来家访,特意从正在打工的余杭赶回家,老远迎出好几里,带我们上山。我们四驴友还算是走惯山路的,却也个个气喘吁吁,她爸不时在前面停下来等我们。
步行两个半小时后,总算到了小S的家。这个村庄仅三十多户人家,座落在半山腰。和全村绝大多数农户一样,小S家也是土坯房,土墙上连白灰都没刷。从住房来看,这个村的农户比昨日走访的三个村更贫困。走进小S的家,对着大门,放着一个饭桌,几个木凳。墙角堆放着几件农具,喷雾器、箩筐什么的。隔墙后面是一副灶头,柴火和锅碗瓢盆之类。除此以外,别无长物。楼上是一家人的卧房,我没上去。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对大门的墙上,贴着小S的各式奖状,有学校运动会的,更有历年三好学生的,一大片奖状占据了大幅墙面。
“好,”我竖起大拇指,对她爸说,“你养了一个好女儿!”
他开心地笑了。
在小S家门前的空地上,我们坐下,和她的家人聊了约二十分钟。
小S的妈妈患心脏病,干不了体力活。小S有个姐姐,十四五岁,幼时头部摔伤,导致外伤性癫痫,一旦发作即不省人事,必须持续服药且身边有人照顾,小学毕业后一直辍学在家。家中两个病人,一家人被巨额医疗费用压得喘不过气来。和其他村民一样,她爸也出去打工挣钱,但为照顾家中病人,不得不时常放弃工作,所以收入微薄。比较稳定的,就每年三千元左右的茶叶收入。这情况和昨日访问的小H家相似,但比小H家更为困窘。小S上学要走二十多里地,她住在学校,每星期回家一次,上学时妈妈为她准备一盒咸菜带去(刚才我们在路上遇见时,她的确拎了一个饭盒)。
我在捐助小S学费之外,临走前留下两支笔、十册练习本、八册图书。海送给那位病中的女孩一个小红包作为新年的压岁钱,另两位驴友留下了几件衣物,我们还要了几个空药瓶带回来作样品,看看能否替她们搞一些药品捐赠。
告别这一家,徒步出山,又走了两个多小时,13:15回到鸠坑小学。赶紧吃午饭。饭后将食宿费用交给Q老师,言明由Q老师代付,若有剩余用于帮助那些贫困孩子,由Q老师全权处理。家访时村民送给我们的两袋桔子,我们拿了几个路上吃,其余的也全部留给孩子们。
此行我们访问了鸠坑乡两所学校、四个村的十户贫困学生家庭。由鸠坑乡团委提供的首批贫困学生七人全部得到资助,还带回了两所学校整理的第二批贫困学生名单,准备今后发动更多的人继续资助。
此行也证实了我资助的两个贫困孩子,确实品学兼优,是受助名单中最优秀的两个。有驴友骂我,“最好的两个让你抢走了!”这使我很得意。
14:25启程,18:30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