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助学孩子山村日记 |
分类: 扶贫助学 |
一早出发去淳安。海开着他的赛欧,载了众驴友捐献的书籍、文具、衣物,在杭州城里兜了一圈,陆续接上我、如故如故和白叶子,8:20在细雨中离杭,三小时后到达淳安县城。
鸠坑乡团委书记和一位姓Q的老师在县城等着我们。时值中午,在一家小饭馆吃了午饭。在饭桌上,我们商定了行动计划。此行低调处理,不要惊动县乡两级政府官员,更不要新闻媒体介入,只由Q老师陪同我们尽可能多走访一些贫困学生家庭。饭毕,我们立即驱车去鸠坑乡。先过一个汽车轮渡,上岸后沿着一条曲曲弯弯的乡村公路行驶一个小时,鸠坑乡到了。
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计划,我们先到鸠坑乡中心学校。在老师办公室,我们把车上卸下的捐赠物品整理了一下。现金作为助学金,交给学校掌管,由老师通知受助学生家长;书籍可补充到图书室,供孩子们阅览;衣物要分男女大小送到合适的贫困学生家庭;文具、练习本可交给受助学生本人。按照不同用途,我们分类打包,该留下的留下,该带上的带上。
接着立即开始家访。Q老师和Z老师带我们一行四人走村串户,连续访问了三个村九户贫困学生家庭。这九户中,有一户是我捐助的鸠坑小学六年级学生H的家。这个名叫H的小男孩,听说我们要来,早早就在我们必经的乡政府门前等候。接他上车,他一路跟着我们,默默地看着我们整理捐赠物品,默默地和我们一起走访串门。走进他家,房子倒不小,是一座旧式大宅,只是年久失修,到处漏雨。屋里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是茶叶,每年约有两三千元。加上他爸外出打工收入,说不上富足,日子本还过得去。可是他母亲有慢性病,失去劳动能力,其父不得不放弃打工机会,时常回家以照顾家庭,所以一是不能走远,二是工作时有时无,收入微薄且不稳定。这孩子却很争气,年年都是三好学生,在家还帮妈妈煮饭做家务活。在老师办公室,我送他两支笔、十册练习本,又送他一册《多彩的科学》、一套《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他怯生生地接过,并无话语。我到停放在路边的汽车上取个包,回到老师办公室时,他在翻看我送他的书。
“喜欢吗?”我搂着他,指着手中的书问他。
“喜欢。”他腼腆地小声答道。
“告诉我,最喜欢上什么课?”
“数学。”回答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声音轻微如耳语。
访问完最后一家,静静的山村早已隐没在无边的夜色中。我们的车开着明晃晃的大灯再次路过他家时,他和妈妈在路口拦住了我们。母子俩在寒风中等候多时,为的是送我们一包瓜籽,说是自家产的,让我们带回去尝尝。
在一位老师家里,我们吃玉米馃当晚餐。当地山区种不了水稻,农民自种自吃的主要是玉米、番薯等旱粮。玉米磨成粉,和面,摊成碗口大小的薄饼,蒸熟,再在炭火上烤一烤,就成了香喷喷的玉米馃。
夜宿小学旁的一家小旅舍。自带睡袋,加盖一床棉被,睡得挺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