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病的随想

(2008-01-17 21:31:19)
标签:

健康

疾病

生命

分类: 健康生活

关于病的随想

 

几天前,一个久疏音讯的朋友来访,彼此问候之时,说起家人的健康问题。他说他的太太总是疑神疑鬼。上周有点感冒咳嗽,怀疑自己得了肺癌,天天睡不着,天天去医院检查,拍了X片,不放心,还要做CT扫描。早些时候有点胃疼,检查后医生告诉她是浅表性胃炎,让她调整饮食习惯,给了些药回来。可是她不放心,跑了两家医院,做了三次胃镜检查。他说,问题确实是有的,医生已经明确诊断,只要适当调整和治疗,不难治愈。可是她太紧张了,忧心忡忡,夜不能寐,反复折腾,结果自己身体状况不见好转,全家也被搅得鸡犬不宁。

 

想起另一个人,我的同学,同班同学中最富有诗人潜质的L。在大学里,他身体墩实如牛。毕业后,他去了椒江市委农村工作部,长年累月搞乡村调查什么的。多年后,忽然有一天接到他的上海来信(那时候还没有手机、E-mail和QQ),说是在医院里,住院一个月了。我去上海,找到那家医院,看他躺在病床上,正在输液,脸圆得像满月(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完全变了样。问了一下,才知道是尿毒症。身体那么健壮的人,怎么会忽然得了尿毒症呢?他说,两年前就感觉不舒服,以为没什么关系,自己在小诊所里配些药,生活不规律,有时配了药也未必按时吃药,挺得过去就罢了。没想到……事已至此,我还能说什么呢?安慰了几句,然后告辞。这一别,成了永诀。没多久就传来他的噩耗,一个富有才华的年轻生命就此消逝,永远定格在28岁。

 

人,难免生病,谁敢保证自己永远健康?但是,对病的反应,各有不同。前面说的两例,一个胆战心惊,虚拟重症,自己吓唬自己;另一个漫不经心,延误治疗,终至小病拖成大病,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两种态度,正好处于两个相反的极端,对自身的健康和生命都是非常有害的。在这个问题上,我很欣赏毛泽东。他老人家主张“既来之,则安之”,我赞成。既然病了,就要理性对待。

 

所谓理性,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有问题就该及时检查就诊,而不是漫不经心,或者讳疾忌医。什么问题一定要查清楚,得的什么病,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避免或纠正,病情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会产生什么并发症或其他后果,等等,这些问题,自己心里一定要明白。不是怕死,而是生命宝贵,应当用来做些更有意义的事,而不是糊里糊涂送命。

 

理性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相信医学,相信医生,更相信自己战胜疾病的能力。该干吗就干吗,不要老是忧心忡忡,自己吓自己。要学会置生死于度外,泰然处之。人最后总是要归于一抔黄土的,怕,也要死,不怕,也要死,最后都一样。而且,心态不好,影响病情,也许死得更快。所以还是达观一点好,有限的生命,为什么不活得潇洒一点呢。在这方面,我觉得不妨有点阿Q精神。就算你病卧在床,你也可以想想,这个世界上还有一辈子没见过光明的人,我已经遍历了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哪怕现在去见上帝,比他们可幸运多了。也许有人不同意这样的人生哲学,那我也没办法,反正我自己几度摸到鬼门关的时候,确实是这么想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小病小灾就更不必太当一回事了。

 

理性的第三个方面,我觉得还是要懂一点科学,用科学方法去对待自己身体。比如,很多人喜欢冬季进补,买了这样那样的营养液、人参、枫斗晶什么的,天天吃;可是今天喝得酩酊大醉,明天睡懒觉不吃早饭。这样的生活方式,吃补品有用么?其实,正常有序的生活节律,合理的饮食习惯,多元化的营养搭配,比什么营养液更补人。不信?一个小生命,从娘胎里出来时,不过三四公斤,托在手掌心都怕碎裂,最后长成一个五大三粗的彪形大汉,或如花似玉的姑娘,靠什么营养?难道不是吃五谷杂粮,有谁是吃营养液长大的?再比如,有的人一点点感冒就要挂盐水、用大剂量抗生素,以为这样好得快。这是误解。其实,抗生素是对付细菌感染的,而上呼吸道感染多半由病毒侵入引起,除非感冒引发其他并发症,否则用抗生素根本是文不对题,大剂量抗生素更是有害无益。而且人体自身白细胞、免疫蛋白和补体等构成的免疫系统,一般情况下完全有能力对付病毒入侵,需要的只是时间和适当的休息、多喝水。有些医生会开大处方,一是迎合患者心理,二是经济利益驱使。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恰好也和毛泽东一致。毛不懂医,但是他从思想家、哲学家的角度,得出同样的论断。他认为内因(机体抵抗力)起主导作用,是决定性因素,外因(药物)是相对次要的从属性因素。这与现代医学不谋而合。最后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我以往多病,几次死里逃生。最后一次手术成功后,我下决心学一点医,用来自助,兼可助人。花了四年半的业余时间,自学了医科大学生的全套教材,从最初的医用化学、解剖学、生理学到后期的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眼科、药理学等等,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预防疾病,改善体质,获益良多。十几年前,我把医院当成第二个家,有一年的春节都是在医院的病床上过的;现在,我能背起帐篷登上海拔1787米的清凉峰,和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们一同野营,还成了单位同事们的免费健康顾问。这是科学之力。我没有去考医学文凭,但我觉得,读这四年半的医书,换来了自己的健康,又能助人,太值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开车乌龙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