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 |
分类: 沙龙纪要 |
“药治不了的,要用铁;
铁治不了的,要用火。”
一
、引言
如题所示,我们要谈两个问题,或许这两者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但我宁愿将前者看作是对理论原理的定义和说明,而将后者看作是原理的扩展性运用,尽管这种基于类同性和可比拟性的运用招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对任意、武断和牵强的谴责,甚而整个理论的根基也未能逃脱这种谴责所带来的轻蔑的否定。我想说的只是,我们在拿着某种天然的概念内涵和衡量标准去评判其他同类范畴内的事物而又不事先奠定这些内涵和标准的明晰性基础时,不免会自取其辱。毕竟,我们拥有的不是牢不可破的真理,而是牢不可破的生活。而对于真理和生活,尽管人们仍然会形成无尽的分歧和论争,但如若考察到人们对某一种意见的认同或反对,或许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的序言中说的那句话可以对此提供鉴戒:这本书只有那些自己本身已经一度思考过这本书中表达的思想或至少类似这一思想的人才会理解。继续纠缠下去是没有意义的,尚未提供某一事物就径直展开对该事物的讨论和评析也是可笑的,我们将切入正题。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犹太三杰之一,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开创了精神分析运动,建构了一个以精神分析心理学为起点和发源的庞大的思想体系,对哲学、宗教学、文艺学、美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几乎所有的社会学科领域均有很深的渗透和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弗洛伊德是一道我们无法回避的门槛。这个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奥地利的开业医生,通过对在他私人诊所里的医疗实践中所接触到的癔症(歇斯底里)患者的治疗、分析和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总结,渐渐对变态心理产生兴趣并付之以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结合着实际病例的诊疗和理论研究的开拓,弗洛伊德开始在神经症病因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经营自己的思想事业。
二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又叫心理分析,是一个心理医学术语,最先是心理学的一个流派,由于其拥有专门的理论术语和独到的观察视角,遂自成一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心理学体系。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特别之出在于,它是经由针对神经症或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而得出来的,是一种建立在对变态心理的观察和分析之上的试图引出常态心理规律的可贵的尝试,弗洛伊德坚持认为,通过研究变态心理,我们可以发现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特点,进而可以对人类的心灵做出普通心理学所无以能够做出的说明。
希求对精神分析做出面面俱到的完整而系统的阐述,无疑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但是,如果能够找到并确定一个或几个关键点作为破解精神分析主要奥秘的锁钥,从而在本质特点上对精神分析进行总体的概括性的把握,并进而整理出精神分析理论的宏观架构,却是可能的。在这里,我个人以为,精神分析理论主要由三个有机联系而又互相渗透的部分组成,即:潜意识理论、本能理论和人格理论。其中,潜意识理论构成了精神分析理论体系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其他一切理论的展开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最底层、最广大的基石。
(一)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对一种传统认识提出了质疑,即“无论是在心理科学之内还是之外,许多人都满足于这样的假定,即仅有意识才是精神”(《精神分析纲要》,1940),他认为,意识心理学无疑局限了心理学所要真正研究的范围,因为意识的东西不外是精神现象当中的“知觉、情感、思维过程和意志决断”(同上),而这些显然不能揭示人类精神的全部活动和内容。弗洛伊德坚决否认“意识”和“心理”是同一的。因此,弗洛伊德做出了一个精神分析的基本假设,即人类精神中存在着大量非意识的东西,或人的意识并不能直接觉知到的东西,这就是潜意识。弗洛伊德给潜意识做出的界定是“潜伏的构念”(《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1913),它是与意识相对而使用的,是“意识之外的精神过程”(《精神分析纲要》,1940,不过,弗洛伊德在那里使用的是“无意识”,而无意识包括潜意识和下文将要论及的前意识),需要指出的是,弗洛伊德并不是首位发明或使用这一概念的人,早在18世纪,康德就曾提出过“模糊观念”的问题,其意所指大致上就是这里的“潜意识”。不过,弗洛伊德对潜意识进行了更为系统而深入的阐释,并形成了一个所谓心理地形学的动力学的意识理论。潜意识是意识无法察觉的,但它又确实存在,并在根本上对人的心理活动发挥决定作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并不是绝对隔绝的,在一般情况下不为意识所知的潜意识可以借助人为的努力转化成意识(这正是弗洛伊德在长期的癔症临床治疗中发现的,即将患者潜意识中的致病观念或情结引导到意识中再现,症状即可消除)。无论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截然断裂,还是潜意识到意识的直接过渡,无疑都略显欠妥,因而,弗洛伊德推断,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还存有一个中间环节,弗洛伊德把它叫做“前意识”,即“很容易地从无意识状态转化成意识状态的无意识”(《精神分析纲要》,1940),与潜意识一样,前意识也是某种无意识,但是,这种无意识却可以无需人的努力就能够容易地进入意识领域,也能够随意地从意识领域撤出,而前意识与意识的沟通却需要人付出极大的努力,并在此过程中遭遇到意识的刻意反抗。至此,我们可以引出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假设,如果我们把人的整个精神系统比作一座海上浮动的冰山,意识部分即直接的可见部分就是浮出海面的冰山的很小一部分,潜意识部分就是沉入海面以下的更大的一部分,前意识部分就是时而露出海面时而沉入海下的上下浮动的部分。因而,弗洛伊德断言,“意识在我们的内心仅占据极少的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大部分被我们称为意识知识的东西都长期地潜伏着,也就是说,都是潜意识的”(《论潜意识》,1915)。此外,弗洛伊德在阐释潜意识的时候,对潜意识做出了描述意义和动力学意义两个层面的划分,“……在描述性意义上有两种潜意识,但在动力学意义上则只有一种潜意识”(《自我和本我》,1923),对于前者,这两种潜意识,一为潜伏的,一为被压抑的,即一为前意识,一为真正的严格的潜意识;对于后者,即动力学上的潜意识则专指真正的严格的潜意识。要知道,这并不是无谓的文字游戏,对潜意识做出这两个层面的划分,实际上突出了动力学的意义,即主张从动态观点来审视人的精神活动,这直接引出了弗洛伊德的与“意识心理学”相对的“心理地形学”的产生,即将人的精神活动视为潜意识系统(Ucs)、意识系统(Cs)和前意识系统(Pcs)的相互作用的动态有机体。
(二)本能理论
“本能是对心理的一种刺激”(《本能及其变化》,1915),然而本能又不能等同于心理刺激,因为在所有的心理刺激中,本能刺激只是其中的一种(同上)。本能来源于有机体内部,并且是一种“恒定力量”,这是本能的一个基本性质。本能的根源“指的是身体过程,它产生于某一器官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其刺激以心理生活的本能表现出来”(同上),本能的动力因素就是本能的压力,它“是一种力量或它所展示出来的需要量”(同上),这构成了本能的实质,本能的目的在于追求满足,弗洛伊德将满足定义为“在本能状态下将刺激状态移开”(同上),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为满足即本能刺激的缓解或消除。本能的目的,即满足是受到抑制的,但弗洛伊德接着指出,“即使这样的过程也渗透着部分满足”(同上)。起先,弗洛伊德将本能区分为自我(保护)本能和性本能这样两类原始本能,自我本能指向主体自身,目的在于保存并维护主体生命,表现为自卫、求生等等,性本能被认为是最大的一类本能,“它们数量很大,源自许多的身体器官”(同上),性本能无休止地追求“器官快感”,即性的满足,性的快乐便是最大的身体快乐。“生物学常用’性本能’表达存在于人类及动物身上的性需要,并将它比喻为营养需求本能,相当于饥饿感”(《性学三论》,1905),因而,为了与性本能相对应,对性本能力量进行量化的研究,弗洛伊德引入了“力比多”这一概念,力比多即测量性本能大小或性兴奋强弱的量化单位,弗洛伊德在追踪性本能变化或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时,便是通过力比多的描述来完成的。本能是受到压抑的,这种对本能的压抑或反抗可以以本能的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本能的变化主要地是本能向其对立面的转化,包括两个过程,即本能的目的的转化及本能的内容的转化。本能的目的的转化主要表现为主动向被动的转化,在这里,弗洛伊德以施虐狂和窥视癖为例说明了这种转化。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最先本能指向外在对象,但若在此过程中本能受到了压制,主体被迫放弃了本能的释放,本能便由指向外在转而指向自我,直至新情况出现后,某一新的外在对象被引入本能的欲求中,并将自我置于这个新对象之中。本能的内容的转化集中表现为爱向恨的转化,这种转化反映了三个方面的对立: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对立、愉快与不愉快的对立和爱与被爱的对立。在心理发展的最初阶段,本能指向自我,主体“通过自身满足本能”(同上),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恋”,这个时候,由于本能的力比多即自恋力比多贯注于自我,“自我主体与快乐的事物保持一致”(同上),而对外部世界漠不关心,这就是第一个对立。但自我不可能永远与外部世界割裂,当本能的力比多越过自我的界限而指向外部世界,并在外部对象中寻求满足时,自我以自己的快乐标准将对象引入自身,凡是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快乐的,否则就是不快的,这就是第二个对立。第三个对立实际上是本能的目的的变化在本能内容变化上的反映,它们的机制是一样的。后来,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区分做出了修改,在《超越快乐原则》(1920)中,他将本能区分为生本能(爱欲本能)和死本能(破坏本能),以代替原来的自我本能和性本能,理由是性的广义的概念所指实际上就是生命,因而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的合一便是生本能。生本能“不仅包括不受禁律制约的性本能本身和具有升华作用的冲动或由此派生的受目的制约的冲动,而且包括自我本能”(《自我与本我》,1923),而死本能则是一种“把有机的生命带回到无机物状态”的本能(同上)。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生本能和死本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往往构成了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如饮食和性交,“吃的活动就是对对象的一种破坏,而破坏的最终目的是吸收对象;性活动是一种攻击活动,而攻击是为了最亲密的结合。两种基本本能共存和相互对抗的活动,造成了全部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精神分析纲要》,1940)。其次,死本能在指向内部时是寂静无声的,它在默默地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一旦它转向外部,则表现为强烈的破坏性冲动,这时死本能就体现为破坏本能,但如若这种外部活动遇到了阻碍,它就将再度转向自身和内部,对内部的破坏替代了对外部的破坏。
(三)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进行了三重划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遗传的,是生来就有的,而首要的是,本我是由本能构成的。本能源出于肉体组织,并以我们未知的形式在这里(在本我中)得到了最初的精神表现。”(《精神分析纲要》,1940)我们似乎可以把本我看作本能的人格表现,因为“在本我的需要所引起的紧张背后存在着的力就是本能”(同上)。因而,本我承袭了本能的基本特性,即本我是原始的、自然的、无意识的和非判断性的,在本能的主宰下,它无视一切是非曲直,不顾一切禁忌制约,一味追求快乐和满足,自私自利而又强横粗暴。本我是在主体的严格的自身环境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当本我丝毫未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的时候,它就完全充斥着主体,但是主体的必然的发展使得这一理想假设很难成立,主体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这一事实不得不使主体接纳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这时,“本我的一部分经历了特别的发展。从而产生了一个专门的组织,它源于本我的表层,配备了接受刺激的器官,并配备了免受刺激损害的活动程序。这一特殊组织从此便成为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同上),这一组织就是自我。自我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本我而形成的,构成了外界环境与本我之间的联系环节,它一方面在外界环境的限制和要求下约束本我,一方面又尽可能地满足本我的要求。但是,源出于本我的自我又产生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为“成长着的人依赖他的父母而生活,使父母的影响得到延伸的特殊作用在自我中,作为沉淀物留存下来”(同上),而这种发展的结果便是超我的形成。(很明显,弗洛伊德将超我视为父母情结的固着和父母威严的再现,但考虑到超我是自我在主体的现实生活中通过自身发展出来的,我们不妨将这种父母影响也看作是外界环境影响的一部分,只不过,相对于在自我与本我的关系中所体现出来的外界环境的外在限制,在这里则成了自我将一部分外界环境的影响接纳进主体自身后所形成的内在限制。)超我高踞于自我之上,对着自我发号施令,要求自我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它的现实表现就是一系列的道德的、伦理的、礼俗的规定和制约。于是,自我便成了弗洛伊德所说的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的三个强有力的主人的共同的“仆人”,它既要顺从它们,又要反抗它们,在它们矛盾和对立的要求下求得一种平衡,尽量使它们三个都感到满意。一个强大的自我就是能胜任这种职能的圆滑的自我,否则就是一个弱小的自我,它势必造成人格结构的动荡不宁,而心理病变便由此产生。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自我与本我的对立是由于外界的现实,自我建构出超我并反过来约束自己也是由于外界的现实,而自我又是在外界环境的胁迫下向本我施加压力的,所以,整个人格结构便与外界现实间树立起了二元的两极的对立,人的精神的一切痛苦都根源于此。
(四)精神分析理论通论
精神分析是典型的非理性主义,这是由它的根基性理论即潜意识理论决定的。潜意识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游离于意识之外,并作为精神活动的主要部分为其他一切精神活动提供根源性的影响。虽然本能构成了人的一切思想的和行动的动力源,但它的存在形式无疑是潜意识的,因为我们的理性认识能力或意识思维能力并不能构造出本能活动的逻辑根据,同样地,基于本能而推断出的本我人格也可以纳入潜意识的范畴内,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对它们(本能和本我)按照意识规则说出什么来的话,我们只能说它们是潜意识的,因为我们并不能说出什么来。潜意识概念并不是弗洛伊德凭空臆造的,而是有着实际的观察经验的根据。早在弗洛伊德和布罗伊尔合著的《癔症研究》(1893-1895)中,弗洛伊德就从癔症临床治疗的实践中发现了潜意识的大量存在,这些潜意识或者以观念或者以情结的形式构成了癔症患者的心理性病因,这些潜意识观念或情结均是由于患者在个体生活中将一些本人不愿予以承认或无法满足的欲望、需求强制性地排挤出意识领域而压入潜意识领域而形成的,由于这些欲望或需求并没有被消灭,反而在潜意识领域中继续活动,但又得不到满足和释放,遂成为致病因素。弗洛伊德在几个治疗成功的病例中发现,一旦帮助患者重新回忆起这些潜意识观念,即将它们重新接纳进意识之中,患者即可痊愈。弗洛伊德运用的是催眠疗法,即借助人工催眠使患者的意识松懈,并使治疗者容易地进入患者的潜意识世界,帮助患者将被压抑的潜意识观念带回意识中。那个时候,弗洛伊德已隐约地发现到两个问题,首先是意识的抵抗,即意识始终拒绝让潜意识的东西进入到自己的世界里来,并时时刻刻加强戒备,严防意识的入口,这就是后来所说的意识的稽查作用;其次,癔症的心理病因大多与患者的性生活或性观念有关,这就是所谓的神经症的性病因。
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了《释梦》这一划时代巨著,通过大量的梦例的分析,总结出了梦的本质及梦的活动的规律,进而集中阐释了潜意识运动的特点。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释梦》,1900),除了一小部分梦以外,大部分梦都表达了一种潜意识里被压抑的欲望,由于这些欲望为意识所不允许,所以就只能趁着人在睡眠中意识力量松懈的时候,获得一种伪装的变相的满足。这种伪装体现在,梦中呈现出来的景象都是虚假的或毫无真正含义的,弗洛伊德把它叫做“显梦”,梦所要真正表达的东西乃是潜意识里被压抑的欲望,弗洛伊德把它叫做“隐梦”,真正的梦念披着显梦的外衣,骗过意识的稽查作用,实现隐梦的目的。梦的解析,就是将显梦翻译成隐梦,而梦念根据隐梦的目的而编织显梦的过程,便是梦的工作。弗洛伊德总结出了梦的工作的四种方式,即(1)凝缩作用,梦将几种梦念凝聚在一个显梦或显梦的材料上,通过这一个显梦同时表达多种梦念。(2)移置作用,将看似不重要的材料编织进显梦中,使其表达一个意义重大的梦念。(3)象征作用,根据材料与梦念之间的相似性,使这些材料在显梦中象征性地表达梦念的欲望。(4)润饰作用,将显梦中杂乱、荒谬的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使其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总之,梦的工作的唯一宗旨就是迷惑意识的检查,它的目的就是想方设法混进意识领域获得表达,它采取的手段就是对梦念进行化装,使意识无从辨认它的真正面目。因而,对梦的解析揭示了潜意识的存在及潜意识与意识的关系,提供了精神分析解析人格结构和实施分析治疗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为弗洛伊德整个理论思维模式奠定了理论根据。弗洛伊德论证潜意识的另一个理论来源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失误现象的研究,在《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中,弗洛伊德通过对遗忘、口误、笔误、闪失动作等失误现象的考察、分析,揭示出这些失误现象并非毫无意义,而是由潜意识里的欲念决定的,同样,这些欲念也是不为意识所容,所以采取了看似无足轻重的失误的形式瞒过意识的检查,“不经意”地表现出来,从而获得满足。
我们知道,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在神经症的治疗实践上得出来的,弗洛伊德认为,几乎所有的神经症都与性因素有关,或者因为创伤、或者因为压抑,意识将某些观念性的成分强行压入潜意识,迫使性本能力比多固着而得不到释放,这些力比多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便以神经症的形式转移出来以求得释放。在这里,神经症的原理与梦的原理是一样的,神经症的发作就相当于做梦,症状就相当于显梦,病因观念就相当于隐梦的梦念,因而,梦和神经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既然神经症是由于性本能力比多不能够正常发泄而引起,那么,继续深入考察性本能及性组织的发展就是必然的了。在《性学三论》(1905)中,弗洛伊德根据性本能指向和力比多流动特点的变化将人的性生活的发展阶段大体上分成两个部分,即前生殖阶段和生殖阶段,中间隔着一个潜伏期,即童年之后到青春期之前的一段时期,前生殖阶段又可以分为口欲阶段和肛欲阶段和性器阶段。在口欲和肛欲的前性器阶段,性本能尚不能指向外部对象,力比多只是固着在自我身上,弗洛伊德称为“自体性欲”,性本能还是以“组元本能”的形式分散在全身各处。在口欲阶段,婴儿全身几乎都是性感带,但主要以嘴唇快感为主,婴儿吸吮母乳便可理解为一方面满足食欲要求,一方面满足性欲要求,“此时性活动尚未与摄食活动区别开来,两性的活动也未分化”(《性学三论》,1905),此外,婴儿在进食之外大量表现出来的反复的吸吮动作,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肛欲阶段,儿童身上主要的性感带已由嘴唇转移到肛门,他们排便时引起的对肛门粘膜的刺激便以性快感的形式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与口欲阶段相比,处于肛欲阶段的性活动已有明显的主动和被动之分,并且儿童开始学会自主控制自己的排便活动以仅可能多地获取快感,这将对他后来的性格特点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在性器阶段,性快感的接收组织已集中到性器官上,性本能指向对象也已完全与自我脱离并开始固定在外在对象上,不过这时儿童的性对象却是指向自己的异性父母,即所谓的“俄底普斯情结”(在女孩为“爱列屈拉情结”),表现为儿童渴望与母亲接近,并幻想与其有性的关系,但由于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存在,儿童的这种欲望便受到了压抑,这种压抑是借由“阉割恐惧”实现的,即害怕父亲会割掉自己的生殖器。从弗洛伊德那里我们了解到,俄底普斯情结将对儿童日后的人格发展和神经症的形成发挥根源性的影响,超我的形成便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这种情结。在性器阶段之后,性组织的发展将度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潜伏期,但这是一个性本能积聚能量的时期,更大的性能力量、更多的力比多将在青春期即生殖期表现出来,那时,性活动中生殖目的的主导地位建立起来,主体开始步入正常的性生活阶段,性活动的性目标和性目的也都变得明确起来。
纵观精神分析的主要论点,我们可以在这一套思维模式中把握到两个关键词:象征和替代,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受压抑、遭排斥的东西(本能、欲望、冲动等)通过象征作用为另一种东西替代,并借助这种东西摆脱压抑、排斥而得到表达和释放。这一过程就是精神分析所要研究的一系列精神现象,梦是这样,神经症是这样,后面将要论及的艺术也是这样。